痘疮九十五

痘疮,分气虚、血虚,用补。气虚者,人参、白术加解毒药;血虚者,四物汤中加解毒药。凡痘疮初出之时,色白者,便用大补气血,参、术、 、芎、升麻、干葛、草、木香、丁香、酒洗当归、白芍。若大便泻,加诃子、肉豆蔻、酒炒芩连,名解毒药。但见红点,便忌葛根汤,恐发得表虚也。吐泻食少,为里虚;不吐泻,能食,为里实;里实而补,则结痈毒。陷伏倒靥为表虚,灰白者亦表虚,或用烧人屎。红活绽凸为表实,表实而更用表药,则反溃烂不结痂。吐泻陷伏,二者俱见,为表里俱虚。黑陷甚者,亦用烧人屎,水调服,出子和方。痘疮初出时,或未见时,人有患者,宜预服此药,多者令少,重者令轻。方以丝瓜近蒂三寸,连皮子烧灰存性为末,砂糖拌,干吃。入朱砂末,尤妙。痘疮分人清浊,就形气上取勇怯。黑陷二种,因气虚而毒瓦斯不能尽出者,酒炒黄 、酒紫草、人参正者如上治。将欲成就,却色淡者,宜助血药,用当归、川芎、酒洗芍药之类,或加红花。 将成就之际,却紫色者,属热,用凉药解其毒,升麻、葛根、黄连、黄芩、桂枝、连翘之类,甚者犀角,大解痘毒,炉灰白色、静者、怯者,作寒看。勇者、燥者、 发者,作热看痘疮,鼠粘子、连翘、山楂、甘草,此四味,始终必用之药。全白色,将靥时如豆壳者,因初起时饮水多,其靥不齐,俗呼倒靥,不好。但服实表之剂,消息以大小便,如大便秘,通大便;小便秘,通小便。有初起烦躁谵语,狂渴引饮,若饮水则后来靥不齐,急以凉药解其标,如益元散之类亦可服。痒塌者,于形色脉上分虚实,实则脉有力气壮,虚则脉无力气怯。轻者用淡蜜水调滑石末,以羽润疮上。虚痒者,以实表之剂加凉血药。实痒如大便不通者,以大黄寒凉之药少许与之,下其结粪。疏则无毒,蜜则有毒,宜凉药解之,虽数十帖亦妨。无害眼之患。疮干者宜退火,湿者用泻湿。退火止用轻剂,荆芥、升麻、葛根之类泻湿乃肌表间湿,宜用风药白芷、防风之类。如痘疮伤眼,必用山栀、决明、赤芍、归尾芩连、防风、连翘、升麻、桔梗,作小剂,末调服。如眼无光,过百日后,血气复自明。 痘痈多是实毒,血热成痈,分上下用药,一日不可缓。已成脓,必用凉药为主,赤芍、甘草节、连翘、桔梗,上引用升麻、葛根,下引用槟榔、牛膝,助以贝母、忍冬草、白芷、栝蒌之。大便燥,用大黄。发寒热,用黄芩、黄柏。痘疮,黑属血热,凉血为主;白属虚,补气为主。中黑陷而外白起得迟者,则相兼而治。初起时自汗不妨,盖湿热熏蒸而然故也。痘风气血虚实,以日子守之,多带气血不足,虚则黄 ,生血活血之剂助之,略佐以风药;实则白芍为君,黄芩亦为君,佐以白芷、连翘、续断之类。若属寒,陈氏方可用。 [b]【入方】[/b] 解痘疮毒。 丝瓜 升麻 酒芍药 生甘草 黑豆 山楂 赤小豆 犀角 上水煎服。 [b]又方[/b] 治痘疮,已出未出皆可服。 朱砂上为末。蜜水调服。多者可减,少者可无。 [b]痘疮敷药[/b] 贝母 南星 僵蚕 天花粉 寒水石(最多) 白芷 草乌 大黄 猪牙 皂角 上为末。醋调敷之。 [b]【附录】[/b]小儿疮疹,大抵与伤寒相似,发热烦躁,脸赤唇红,身痛头疼,乍寒乍热,喷嚏呵欠,嗽喘痰涎,伤寒证候类有之。始发之时,有因伤风寒而得者,有时气传染而得者,有因伤食,或烦躁狂闷昏睡,或自汗,或下痢,或发热,或不发热,证候多端。卒未易辨,亦须以耳冷 冷足冷验之。盖谓疮疹属阳,肾脏无证,耳与足,俱属于肾,故肾之所部独冷。疑似之间,或中或否,不若视其耳后有红脉赤缕为真,于此可以稽验矣。调护之法,首尾俱不可下,但温凉之剂,兼而济之,解毒和中安表而已。如欲解肌,干葛、紫苏可也。其或小儿气实,烦躁热炽,大便秘结,则与犀角地黄汤,或人参败毒散辈。又或紫草饮,多服亦能利之。故前说大便不通者,少与大黄,尤宜仔细斟酌之,慎之可也。若小便赤少者,分利小便,则热气有所渗而出。凡热不可骤遏,但轻解之。若无热,则疮又不能发也。凡已发未发,并紫苏饮为当,虚者益之,实者损之,冷者温之,热者平之,是为权度。借喻而言,亦如庖笼蒸之法,但欲其松耳。如苟妄汗,则荣卫既开,转增疮烂;妄下则正气内脱,变而归肾。身体振寒,耳反热,眼合肚胀,其疮黑坏,十无一生。钱氏云∶黑陷青紫者,百祥丸下之,不黑者谨勿下。余知其所下者,泻膀胱之邪也。又云∶下后身热气温欲饮水者,可治,水谷不消,或寒战者为逆。余知其脾强者,土可以治水也。百祥丸太峻,当以宣风散代之。泻后温脾,则用人参、茯苓、白术等分,浓朴、木香、甘草各半为妙。盖疮发肌肉,阳明主之,脾土一温,胃气随畅,独不可消弭已泄之肾水乎。此钱氏不刊之秘旨也。朱氏曰∶疮疹已发未发,但不可疏转,此为大戒。又曰∶疮疹首尾,皆不可下,辄用利药,则毒瓦斯入里杀人。以此观之,疮疹证状,虽与伤寒相似,而疮疹治法,实与伤寒不同。伤寒所传从表入里,疮疹所发从里出表。盖毒根于里,若下之,则内气一虚,毒不能出而返入焉。由是土不胜水,黑陷者有之。毒发于表,若汗之,则荣卫一虚,重令开泄,转增疮烂,由是风邪乘间变证者有之。汗下二说,古人所深戒也。调解之法,活血调气,安表和中,轻清消毒,温凉之剂,二者得兼而已。温如当归、黄 、木香辈,凉如前胡、干葛、升麻辈,佐之以川芎、芍药、枳壳、桔梗、羌活、木通、紫草、甘草之属,则可以调适矣。但小儿凡觉身热,证似伤寒,未经疮痘,疑似未明,且先与惺惺散、参苏饮,或人参羌活散辈,热甚则与升麻葛根汤、人参败毒散。疮痘已出,则少与化毒汤。 出不快者,加味四圣散、紫草饮子、紫草木香汤、紫草木通汤,或快斑散、丝瓜汤;出太甚者,人参败毒散、犀角地黄汤。小便赤涩者,大连翘汤、甘露饮、麦门冬五苓散;大便秘结,内烦外热者,小柴胡汤加枳壳最当,或少少四顺清凉饮;若咽喉痛者,大如圣汤、鼠粘子汤;喘满气壅者,麻黄黄芩汤;胸腹胀满者,枳壳桔梗汤、二陈加枳壳汤;烦渴者,甘草散、乌梅汤;下利呕逆者,木香理中汤、甘草干姜汤。陷入者,加味四圣散,更以胡荽酒薄敷其身,浓敷其足,喷其衣服,并以浓绵盖之。若犹未也,独圣散入麝香老酒调剂。或不用酒,则木香煎汤。若其疮已黑,乃可用钱氏宣风散加青皮主之。然而疮疹用药,固有权度,大小二便不可不通。其有大便自利,所下黄黑,则毒瓦斯已减,不必多与汤剂,但少用化毒汤可也,或不用亦可。若大小二便一或闭焉,则肠胃壅塞,脉络凝滞,毒瓦斯无从而发泄,眼闭声哑,肌肉黧黑,不旋踵而告变矣。其坏疮者,一曰内虚泄泻,一曰外伤风冷,三曰变黑归肾。春夏为顺,秋冬为逆。凡痘疮初出之时,须看胸前,若稠密急宜消毒饮加山楂、黄芩酒洗、紫草,减食加人参。凡痘疮初欲出时,发热鼻尖冷,呵欠,咳嗽面赤,方是痘出之候,便宜服升麻葛根汤加山楂、大力子,其疮稀疏而易愈。凡痘疮发热之时,便宜恶实子为末,蜜调,贴囟门上,免有患眼之疾。近世小儿痘疮,上党陈文中木香散、异攻散。殊不知彼时立方之时,为运气在寒司天,时令又值严冬大寒,为因寒气郁遏,痘疮不红绽,故用辛热之剂发之。今人不分时令寒热,一概施治,误人多矣。时值温热,山野农家贫贱之人,其或偶中也。 [b]【附方】[/b] [b]犀角地黄汤[/b] 犀角(一两) 生地黄(二两) 赤芍(三分) 牡丹皮(一两) 上 咀。三岁儿三钱,水煎。 [b]人参败毒散[/b] 人参 茯苓 甘草(炙) 前胡 川芎 羌活 独活 桔梗 柴胡(以上并去苗芦) 枳壳(面炒,去穣,各半两) 上为粗末。每服二钱,水一盏,姜二片,薄荷少许煎,温服。 [b]紫草饮子[/b] 紫草(一两) 上锉细,百沸汤大碗沃之,盖定,勿令气出,逐旋温服。紫草能导大便,发出亦轻。 [b]百祥丸[/b] 红牙大戟不以多少,阴干,浆水煮极软,去骨,日中曝干。复纳元汁中煮汁尽,焙为末,水丸如粟米大。每服一二十丸,研赤脂麻汤下,无时。 [b]宣风散[/b] 槟榔(二个) 陈皮 甘草(各半两) 黑丑(四两,半生半熟) 上为末。每一钱,量大小与服,蜜汤调下。 [b]惺惺散[/b] 治小儿风热,及伤寒时气疮疹发热。 白茯苓 细辛 桔梗 栝蒌根 人参 甘草(炙) 白术 川芎(等分) 上为末。每一钱水煎,入薄荷三叶,同煎服。 [b]参苏饮[/b] 前胡 人参 苏叶 干葛 半夏(汤泡七次,姜汁制) 茯苓 枳壳 陈皮 甘草 桔梗 上锉。姜枣煎,微热服。 [b]人参羌活散[/b] 羌活 独活 柴胡 人参 川芎 枳壳 茯苓(各半两) 前胡 北梗 天麻 地骨皮 甘草(炙,各二钱半) 加麻黄、薄荷、葱白煎服。汗后尚热,宜服此,去麻黄,加紫草。如已见三五点,加紫草、陈皮、赤芍,使热退,疮出亦轻。更调辰砂末半钱,以制胎毒。 [b]升麻葛根汤[/b] 干葛 升麻 白芍 甘草(炙,各四两) 上粗末。每服四钱,水一盏半,煎一盏,温服。 [b]化毒汤[/b] 疮痘已发,以此消毒。 紫草茸(半两) 升麻 甘草上锉散。每服二钱,糯米五十粒,同煎服。 [b]加味四圣散[/b] 紫草 木通 黄 川芎 木香(等分) 甘草(炙,减半) 上为粗末。水煎。大便秘,加枳壳;大便如常,加糯米百粒。杨氏曰∶糯米能解毒发疮紫草木香汤 治疮出不快,大便泄痢。 紫草 木香 茯苓 白术(等分) 甘草(炙,少许) 入糯米煎服。杨氏云∶紫草能利大便,白术、木香佐之。 [b]紫草木通汤[/b] 紫草 人参 木通 茯苓 糯米(等分) 甘草(减半) 上锉。煎二钱,温服。内虚大便利者,可入南木香, [b]快斑散[/b] 紫草 蝉壳 人参 白芍(各一分) 木通(一钱) 甘草(炙,半钱) 上锉散。煎二钱,温服。 [b]又方[/b] 紫草茸(五钱) 陈皮(二钱) 黄 (三钱) 赤芍(五钱) 甘草(炙,三钱) 上锉。加糯米百粒煎,三岁以上服三钱,以下一钱,服后疮遍匀四肢,住服。 [b]丝瓜汤[/b] 丝瓜连皮烧存性为末,汤调。杨氏云∶发痘疮最妙。或加甘草、紫草。 [b]大连翘汤[/b] 连翘 瞿麦 荆芥 木通 车前 当归 防风 柴胡 赤芍 滑石 蝉蜕甘草(炙,各一钱) 黄芩 山栀子(各半钱) 上锉。每服加紫草煎。 [b]甘露饮子[/b] 生地黄 熟地黄 天门冬(去心) 麦门冬(去心) 枇杷叶(去毛) 枳壳(麸炒去穣) 黄芩石斛 山茵陈 甘草(炙,各等分) 上锉。每二钱,水一盏,煎八分,食后服。 [b]五苓散[/b] 见中暑类 [b]小柴胡汤[/b] 见疟类。 [b]四顺清凉饮[/b] 当归 赤芍 大黄(虚者煨,实者生) 甘草一方加陈皮糯米煎。 [b]如圣饮子[/b] 桔梗 甘草(生) 鼠粘子(炒,各二钱) 麦门冬(三钱) 上末,竹叶煎二三钱。一方,加荆芥、防风。重者竹沥同煎。 [b]鼠粘子汤[/b] 鼠粘子(炒,四钱) 荆芥穗(二钱) 甘草(一钱) 防风(半钱) 上为细末。沸汤点服。去防风,名消毒散。 [b]麻黄黄芩汤[/b] 麻黄(三钱) 赤芍 黄芩(各二钱半) 甘草(炙) 桂枝(各半钱) 上为粗末煎。 [b]桔梗枳壳汤[/b] 枳壳 桔梗(各二两) 甘草(炙,半两) 上锉。姜煎。 [b]甘草散[/b] 甘草(炙) 栝蒌根(等分) 上为末。煎服一钱。 [b]乌梅汤[/b] 小黑豆 绿豆(各一合) 乌梅(二个) 上 咀。新汲水一碗,煎取清汁,旋服。 [b]木香理中汤[/b] 见寒类。 本方中加木香、甘草、干姜。 [b]独圣散[/b] 牛蒡子(炒,五钱) 白僵蚕(二钱半) 上末,入紫草三茎煎。连进三服,其痘便出。 [b]又方[/b] 穿山甲汤洗净,炒焦黄为末。每服半钱,入麝少许,木香煎汤调下。或紫草煎汤,入红 [b]犀角消毒饮[/b] 恶实(四两,炒) 甘草(炙,一两) 防风(半两) 荆芥穗(二两) 上为末。煎紫草、糯米、园荽子汤调,食后临睡,日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