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证灸法要穴

凡用灸者,所以散寒邪,除阴毒,开郁破滞,助气回阳,火力若到,功非浅鲜。故古人灸法,有二报、三报,以至连年不绝者,前后相催,其效尤速,或自三壮、五壮,以至百壮、千壮者,由渐而增,多多益善也。然灸头面者,艾炷宜小,亦不宜多,灸手足者稍倍之,灸腹背者又倍之。若上下俱灸,必须先上而后下,不可先下后上也。凡用火补者,勿吹其火,必待其从容彻底自灭,灸毕即可用膏贴之,以养火气,若欲报者,直待报毕贴之可也;用火泻者,可吹其火,传其艾,宜于迅速,须待灸疮溃发,然复贴膏,此补泻之法也。其有脉数躁烦,口干咽痛,面赤火盛,阴虚内热等证,俱不宜灸,反以助火,不当灸而灸之,灾害立至矣。图翼四卷,有针灸诸则,所当并察。 □ [b]〔中脏气塞痰上,昏危不省人事〕[/b] 百会 风池 大椎 肩井 间使 曲池 足三里 凡觉手足挛痹,心神昏乱,将有中风之候,不论是风与气,可根据次灸此七穴则愈。 合谷 风市 手三里 昆仑 申脉 神阙 凡卒中风者,神阙最佳。罗天益曰∶中风服药,只可扶持,要收全功,艾火为良。 盖不惟逐散风邪,宣通血脉,其于回阳益气之功,真有莫能尽述者。详见本穴。 [b]〔偏风半身不遂〕(左患灸右,右患灸左。)[/b] 肩 百会 肩井 客主人(主口歪。) 列缺 手三里 风市 曲池 阳陵泉 环跳 足三里 绝骨 昆仑 申脉 [b]〔口眼 斜〕[/b] 颊车 地仓 水沟 承浆(偏风口 。) 听会 合谷 凡口 向右者,是左脉中风而缓也,宜灸左 陷中二七壮; 向左者,是右脉中风而缓也,宜灸右 陷中二七壮。艾炷如麦粒可矣。 [b]〔口噤不开〕[/b] 颊车 承浆 合谷 [b]〔喑哑〕[/b] 天突 灵道 阴谷 复溜 丰隆 然谷 [b]〔戴眼〕[/b] 神庭 脊骨三椎、五椎,各灸五七壮,齐下火,立效。 [b]〔瘫痪〕[/b] 肩井 肩 曲池 中渚 合谷 阳辅 阳溪 足三里 昆仑 [b]〔角弓反张〕[/b] 百会 神门 间使 仆参(七壮。) 命门 太冲 [b]〔风痹不仁〕[/b] 天井 尺泽 少海 阳辅 中渚 环跳 太冲 □ 人中(灸七壮,或针入至齿妙。) 膻中(二十一壮。) 百会(暴厥逆泠。) 气海一法以绳围男左女右臂腕为则,将绳从大椎向下,度至脊中,绳头尽处是穴,灸二十一壮。 [b]〔尸厥卒倒气脱〕[/b] 百会 人中 合谷 间使 气海 关元 [b]〔卒忤〕[/b] 肩井 巨阙 □ [b]〔头疼身热〕[/b] 二间 合谷 神道 风池 期门 间使 足三里 [b]〔汗不出〕[/b] 合谷 腕骨 通里 期门 足三里 复溜 [b]〔发狂〕[/b] 百会 间使 复溜 阴谷 足三里 [b]〔阴证〕[/b] 期门 间使 气海 关元 [b]〔声哑〕[/b] 天突 期门 间使 合谷(刺。) 太冲(刺。) 所谓开四关者,即合谷、太冲也。 [b]〔耳聋〕[/b] 肾俞 偏历 听会 [b]〔小便闭〕[/b] 阴谷 关元 阴陵泉 [b]〔舌卷囊蜷〕[/b] 天突 廉泉 合谷 肾俞 复溜 然谷 血海 [b]〔腹胀〕[/b] 太白 复溜 足三里 [b]〔余热〕[/b] 曲池 间使 后溪 □ [b]〔虚损注夏羸瘦〕[/b] 大椎 肺俞 膈俞 胃俞 三焦俞 肾俞 中脘 天枢 气海(真气不足。) 足三里三阴交 长强 崔氏四花六穴 一法,取手掌中大指根稍前肉鱼间近内侧大纹半指许,外与手阳明合谷相对处,按之极酸者是穴,此同长强,各灸七壮甚妙。 [b]〔传尸痨〕[/b] 第一代,虫伤心,宜灸心俞穴,并上下如四花样。第二代,灸肺俞四穴如前。第三代,灸肝俞四穴如前。第四代,灸厥阴俞四穴如前。第五代,灸肾俞四穴如前。第六代,灸三焦俞四穴如前。 此证五日轻,五日重,轻日其虫大醉,方可灸。 一法,灸腰眼穴。(法在图翼十卷。) 一法,凡取痨虫,可于三椎骨上一穴,并膏肓二穴,各灸七壮,然后以饮食调理,方下取虫等药。 [b]〔骨蒸寒热夜热〕[/b] 百劳 膏肓 肺俞 魄户 脾俞 肾俞 四花穴 间使 足三里 [b]〔虚怯饮食不化〕[/b] 膈俞 脾俞 胃俞 中脘 梁门 内关 天枢 足三里 [b]〔多汗少力〕[/b] 大横 [b]〔盗汗〕[/b] 肺俞 复溜 (疟多汗。) [b]〔下无痼冷〕[/b] 此肾与膀胱虚寒也,多灸愈妙。 肾俞 神阙 关元 气海(阳脱。) 三阴交 [b]〔阴寒腹痛欲死〕[/b] 人有房事之后,或起居犯寒,以致脐腹痛极频危者,急用大附子为末,唾和作饼如大钱浓,置脐上,以大艾炷灸之。如仓卒难得大附,只用生姜,或葱白头切片代之亦可。若药饼焦热,或以津唾和之,或另换之,直待灸至汗出体温为止。或更于气海、丹田、关元各灸二七壮,使阳气内通,逼寒外出,手足温暖,脉息起发,则阴消而阳复矣。 □ [b]〔吐血〕[/b] 百劳 肺俞 心俞(夏止五壮。)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脊骨(详后便血。) 中脘(虚劳吐血。) 天枢 太渊 通里 间 使 大陵 外关(刺。) 足三里 [b]〔怒气伤肝吐血〕[/b]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间使 足三里 [b]〔衄血〕[/b] 上星(灸一壮即止。一曰须七七壮,少则不能断根。) 囟会(亦如上星。) 百劳 风门 膈俞脊骨(详后便血。) 合谷 涌泉一法,于项后发际两筋间宛中穴,灸三壮。盖血自此入脑注鼻中,故灸此立止。 [b]〔便血〕[/b] 中脘 气海 上二穴灸脱血色白,脉濡弱,手足冷,饮食少思,强食即呕,宜灸之,其效如神。 凡大便下血,诸治不效者,但取脊骨中与脐相平,须按脊骨高突之处,觉酸疼者是穴,方可于上灸之,不疼者非也,灸七壮即止。如再发即再灸七壮,永可除根。至于吐血衄血一切血病,百治不效者,经灸永不再发。 一法,于脊中第二十椎下,随年壮灸之。 [b]〔尿血〕[/b] 膈俞 脾俞 三焦俞 肾俞 列缺 章门 大敦 □ [b]大抵水肿极禁针刺。[/b] 十般鼓肿要先知,切忌脐高凸四围。腹上青筋休用药,阴囊无缝不堪医。背平如板终难治,掌上无纹有限时。五谷不消十日死,肚光如鼓疗应迟。痰多气短皆无药,十个当知九个危。任使神医难措手,劝君切记此篇书。 又 气肿从来不可医,肚光如鼓甚跷蹊。按之如石弹之响,泄气方能见效奇。 水沟(三壮。) 水分(灸之大良。) 神阙(三壮,主水鼓甚妙。) 膈俞 肝俞 脾俞 胃俞 肾俞中脘 气海(气胀,水鼓,黄肿。) 阴交(水肿。) 石门(水肿,七壮。) 中极(水胀。) 曲骨(水肿。) 章门(石水。) 内关 阴市(水肿。) 阴陵泉(水肿。) 足三里 复溜 解溪(虚肿。) 中封 太冲 陷谷(水肿。) 然谷(石水。) 照海 公孙 以上诸穴,择宜用之。 [b]〔血鼓〕[/b] 膈俞 脾俞 肾俞 间使 足三里 复溜 行间 [b]〔单腹胀〕[/b] 肝俞 脾俞 三焦俞 水分 公孙 大敦 [b]〔虚劳浮肿〕[/b] 太冲 □ [b]〔久痞〕[/b] 灸背脊中命门穴两旁各四指许是穴,痞在左灸右,在右灸左。 一法曰,凡治痞者,须治痞根,无不获效。其法于十三椎下,当脊中点墨为记,墨之两旁,各开三寸半,以指揣摸,自有动处,即点穴灸之,大约穴与脐平,多灸左边,或左右俱灸,此痞根也。或患左灸右,患右灸左,亦效。 上脘 中脘 幽门 通谷(结积留饮。) 梁门 天枢 期门(百壮,冶积气上奔甚急欲绝。) 章门(一切积聚痞块。) 气海(百壮。冶一切气块。) 关元(百壮,治奔豚气逆,痛不可忍。) 脾俞三焦俞 上穴皆灸积块,可按证选用。 [b]〔肺积〕[/b]名息奔,在右胁下。 尺泽 章门 足三里 [b]〔心积〕[/b] 名伏梁,起脐上,上至心下。 神门 后溪 巨阙 足三里 [b]〔肝积[/b]〕名肥气,在左胁下。 肝俞(七壮。) 章门(三七壮。) 行间(七壮。) [b]〔脾积〕[/b]名痞气,横在脐上二寸。 脾俞 胃俞 肾俞 通谷 章门(二七壮。) 足三里(上俱七壮。) [b]〔肾积〕[/b]名奔豚,生脐下,或上下无时。 肾俞 关元(瘕癖。) 中极(脐下积聚疼痛。) 涌泉(四五壮,不可太过,炷如麦粒。) [b]〔气块〕[/b] 脾俞 胃俞 肾俞 梁门(疼痛。) 天枢长桑君针积块 瘕,先于块上针之,甚者又于块首一针,块尾一针,针讫灸之立应。 □ [b]〔肺心痛〕[/b]卧若伏龟。 太渊(五壮。) 尺泽(五壮。) 上脘 膻中(胸痹痛。) [b]〔脾心痛〕[/b] 痛如针刺。 内关 大都(五壮。) 太白(五壮。) 足三里(连承山。) 公孙 [b]〔肝心痛〕[/b] 色苍苍如死状,终日不得休息。 行间(七壮。) 太冲(七壮。) [b]〔肾心痛〕[/b] 悲惧相控。 太溪 然谷(各七壮。) [b]〔胃心痛〕[/b] 腹胀胸满,或蛔结痛甚,蛔心痛也。 巨阙(二七壮。) 大都 太白 足三里(连承山。) [b]〔胃脘痛〕[/b] 膈俞 脾俞 胃俞 内关 阳辅 商丘 [b]〔腹痛腹胀〕[/b] 膈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大肠俞 中脘(脾寒。) 水分 天枢 石门(心下坚满。) 内关足三里 商丘(脾虚腹胀。) 公孙 [b]〔少腹胀痛〕[/b] 三焦俞 章门 阴交(脐下冷疼。) 足三里 气海(治脐下三十六疾,小腹痛欲死者,灸之即生。) 丘墟 太白 行间(寒湿。) [b]〔上气胸背满痛〕[/b] 肺俞 肝俞 云门 乳根 巨阙 期门 梁门 内关 尺泽 [b]〔诸气痛气膈上气不下〕[/b] 天突 膻中 中府 膈俞 [b]〔绕脐痛〕[/b] 大肠病也。 水分 天枢 阴交 足三里 [b]〔胁肋胀痛〕[/b] 膈俞 章门(七壮。) 阳陵泉 丘墟(三壮。) □ [b]〔诸隔证〕[/b] 心俞(七壮。) 膈俞(七壮。) 膏肓(百壮,以多为佳。) 脾俞 膻中(七壮。) 乳根(七壮。) 中脘(七壮。) 天府(七壮。) 足三里(三七壮。) [b]〔气噎〕[/b] 天突 膈俞 脾俞 肾俞 乳根 关冲(三五壮。) 足三里 解溪(气逆噎将死。) 大钟 [b]〔劳噎〕[/b] 劳宫 [b]〔思虑噎〕[/b] 神门 脾俞 □ [b]〔咳嗽〕[/b] 天突(七壮。) 俞府(七壮。) 华盖 乳根(三壮。) 风门(七壮。) 肺俞 身柱至阳(十四壮。) 列缺 [b]〔寒痰嗽〕[/b] 肺俞 膏肓 灵台(九壮,不可多。) 至阳 合谷 列缺 [b]〔热痰嗽〕[/b] 肺俞 膻中 尺泽 太溪 [b]〔诸喘气急〕[/b] 天突 璇玑 华盖 膻中 乳根 期门 气海 背脊中第七椎骨节下穴,灸三壮神效。 [b]〔哮喘〕[/b] 五哮中,惟水哮、乳哮、酒哮为难治。 璇玑 华盖 俞府 膻中 肩井(冷风哮妙,有孕勿灸。) 肩中俞(风哮妙。) 太渊 足三里 [b]〔小儿盐哮〕[/b] 于男左女右手小指尖上,用小艾炷灸七壮,无不除根,未除再灸。 [b]〔呕吐气逆〕[/b] 膈俞 三焦俞 巨阙(不下食。) 上脘 中脘(三七壮,治呕吐不思饮食。) 气海 章门大陵(呕逆。) 间使(干呕吐食。) 后溪(吐食。) 尺泽 太冲(冷气呕逆不食。) [b]〔哕逆〕[/b] 乳根(三壮,火到肌即定;其不定者,不可救也。) 承浆 中府 风门 肩井 膻中 中脘 期门 气海 足三里 三阴交 [b]〔霍乱〕[/b] 巨阙 中脘 建里 水分(最效。) 承筋(转筋。) 承山 三阴交(逆冷。) 照海 大都 涌泉 转筋十指拘挛,不能屈伸,灸足外踝骨尖上七壮。 凡霍乱将死者,用盐填脐中,灸七壮,立愈。 凡霍乱吐泻不止,灸中脘、天枢、气海四穴,立愈。 [b]〔干霍乱〕[/b] 即俗名搅肠痧也。 急用盐汤探吐,并以细白干盐填满脐中,以艾灸二七壮,则可立苏。 [b]〔翻胃〕[/b] 脾俞 胃俞 膻中 乳根 上脘(二七壮。) 中脘(二七壮。) 下脘(二七壮。) 水分 天枢(三七壮。) 大陵 足三里 [b]〔吞酸呕吐食不化〕[/b] 日月 中脘 脾俞 胃俞 [b]〔嗳气〕[/b] 中脘 经曰∶足太阳之脉,是动则病腹胀善噫,视其盛虚热寒陷下者取之。即此。 [b]〔善太息〕[/b] 中封 商丘 公孙 [b]〔善悲〕[/b] 心俞 大陵 大敦 玉英 膻中 经曰∶厥阴为阖,阖折即气绝而喜悲,悲者取之厥阴,视有余不足。厥阴根于大敦,结于玉英,络于膻中也。 [b]〔气短〕[/b] 大椎(不语。) 肺俞(不语。) 肝俞(不语。) 天突 肩井 气海(气短阳脱。) 内关尺泽(气短不语。) 足三里 太冲 □ 大椎(三壮立愈。一曰百壮。) 三椎(骨节上灸亦可愈。) (多汗。) 章门 间使(久疟。) 后溪(先寒后热。) 环跳 承山 飞阳 昆仑 太溪(寒疟。) 公孙(为主冶。) 至阴(寒疟无汗。) 合谷 久疟不愈,黄瘦无力者,灸脾俞七壮即止。盖疟由寒湿饮食伤脾而然,故此穴甚效。 □ 公孙 □ 肾俞 小肠俞 □ 百会(久泻滑脱下陷者,炙三壮。) 脾俞 肾俞(洞泄不止,五壮。) 命门 长强(赤白杂者。) 承满(肠鸣者。) 梁门 中脘 神阙(中气虚寒,腹痛泻痢,甚妙。) 天枢(腹痛。) 气海 石门(腹痛。) 关元(久痢冷痢腹痛。) 三阴交(腹满泄泻。) [b]〔脾泄〕[/b]色黑。 脾俞 [b]〔胃泄〕[/b]色黄。 胃俞 天枢 [b]〔大肠泄〕[/b] 色白。 大肠俞 [b]〔小肠泄〕[/b] 色赤。 小肠俞 [b]〔大瘕泄〕[/b]里急后重。 天枢 水分(上各三七壮。) [b]〔肾泄〕[/b] 夜半后及寅卯之间泄者。 命门 天枢 气海 关元 □ [b]〔癫狂〕[/b] 百会 人中 天窗(狂邪鬼语。) 身柱 神道 心俞 筋缩 骨 (二十壮。) 章门 天枢少冲(女灸此。) 劳宫 内关 神门 阳溪 足三里 下巨虚 丰隆(二七壮。) 冲阳(男灸此。) 太冲 申脉 照海 厉兑(男灸此。) 两手足拇指甲角 其法以二指并缚一处,须甲肉四处着火,七壮。 [b]〔痴〕[/b] 心俞 神门 [b]〔风痫〕[/b] 百会 上星 身柱 心俞 筋缩 章门 神门 天井 阳溪(灸此不必合谷,灸合谷不必阳溪。) 合谷 足三里 太冲 □ [b]〔头风头痛〕[/b] 百会(头风。) 上星(三壮。) 囟会 神庭(三壮。) 曲差 后顶 率谷 风池 天柱(上穴择灸一处即可愈。) 风门 通里 列缺(偏头痛。) 阳溪 丰隆 解溪 [b]〔面疾〕[/b] 颊车(面颊肿痛,口急不能嚼,针灸皆可。) 地仓(面颔疮肿。) 合谷 列缺 陷谷(面目壅肿,刺出血立愈。) [b]〔眼目疼痛〕[/b] 合谷(痛而不明。) 外关 后溪(头目痛。) [b]〔青盲眼〕[/b] 肝俞 胆俞 肾俞 养老(七壮。) 商阳(五壮。) 光明 [b]〔目昏不明〕[/b] 足三里 [b]〔目眩〕[/b] 通里 解溪 [b]〔风烂眼〕[/b] 肝俞 胆俞 肾俞 腕骨 光明 [b]〔耳聋〕[/b] 上星(治风聋,二七壮。) 翳风(耳痛而聋,灸七壮。) 听宫 肾俞 外关 偏历 合谷 [b]〔停耳〕[/b] 听宫 颊车 合谷 [b]〔鼻 鼻痔〕[/b] 上星(流清浊涕。) 曲差 迎香(刺。) 囟会(七壮,鼻痈鼻痔。) 通天(七壮,鼻中去臭积一块即愈。) 百会 风池 风府 人中 大椎(上穴皆治前证。) [b]〔鼻渊〕[/b] 上星 曲差 印堂 风门 合谷 [b]〔鼻塞不闻香臭〕[/b] 囟会(自七壮至七七壮,灸至四日渐退,七日顿愈。) 上星 迎香(刺。) 天柱 风门 [b]〔口舌疮痛糜烂疳蚀〕[/b] 颊车 地仓 廉泉 承浆 天突 金津 玉液(上二穴刺出血。) 合谷 阳陵泉(治胆热口苦善太息。) [b]〔齿牙痛〕[/b] 承浆 颊车 耳垂下尽骨上穴(三壮,如神。) 肩 (七壮,随左右灸之。) 列缺(七壮,立止。 )太渊(风牙痛。) 鱼际 阳谷(上牙。) 合谷 三间(下齿,七壮。) 足三里(上齿痛者,七七壮愈。) 太溪 内庭(下牙。) [b]〔肾虚牙痛出血不止〕[/b] 颊车 合谷 足三里 太溪 [b]〔喉痹喉癣〕[/b] 天柱 廉泉 天突 阳谷 合谷(刺五分,立愈。) 后溪(乳蛾。) 三间 少商 关冲足三里 丰隆 三阴交 行间 □ [b]〔龟背〕[/b] 肩中俞 膏肓 心俞 肾俞 曲池 合谷 [b]〔鸡胸〕[/b] 中府 膻中 灵道(二七壮。) 足三里 [b]〔胸背痛〕[/b] 风门 [b]〔腰挫闪疼起止艰难〕[/b] 脊中 肾俞(三壮、七壮。) 命门 中膂内俞 腰俞(俱七壮。) [b]〔腰背重痛难行〕[/b] 章门(腰脊冷痛。) 腰俞 委中(腰脚肿痛,刺出血。) 昆仑(七壮。) 灸腰痛不可俯仰,令患人正立,以竹杖柱地,量至脐中,用墨点记,乃用度脊中,即于点处随年壮灸之。 [b]〔腰膝酸痛〕[/b] 养老 环跳 阳陵泉(治脚膝冷痹不仁。) 昆仑 申脉 [b]〔筋骨挛痛〕[/b] 三阴交 □ [b]〔肩臂冷痛〕[/b] 凡人肩冷臂痛者,每遇风寒,肩上多冷,或日须热手抚摩,夜须多被拥盖,庶可支持,此以阳气不足,气血衰少而然,若不预为之治,恐中风不遂等证,由此而成也。须灸肩 二穴,方免此患,盖肩 系两手之安否,环跳系两足之安否,此不可不灸之,轻者七壮,风寒盛者十四壮为率,或分二三次报之,但不可过多,恐臂细也。若灸环跳,则四五十壮无害。 [b]〔臂痛不举〕[/b] 肩井 肩 渊腋 曲池 曲泽 后溪(项强肘痛。) 太渊(手腕痛。) [b]〔受湿手足拘挛〕[/b] 曲池 尺泽 腕骨 外关 中渚 [b]〔五痹〕[/b] 曲池 外关 合谷 中渚 [b]〔腿叉风〕[/b] 肾俞 环跳 阳陵泉 悬钟 昆仑 [b]〔膝风肿痛〕[/b] 天枢 梁丘 膝眼(可刺,详奇俞类。) 膝关 足三里 阳陵泉 阴陵泉 太冲(寒湿。) [b]〔香港脚〕[/b] 肩井 足三里 阳陵泉 阳辅 昆仑 照海 太冲 [b]〔白虎历节风〕[/b] 膝关 [b]〔转筋〕[/b] 照海 [b]〔足内廉肿痛〕[/b] 肩井 三阴交(三七壮。) 大敦 [b]〔足腕肿痛〕[/b] 解溪 丘墟 [b]〔寒湿脚疮〕[/b] 取足跗上二寸许,足腕正中陷处是穴,灸七壮神效,此穴当即解溪也。照海 □ [b]〔梦遗精滑鬼交〕 (春秋冬可灸。)[/b] 心俞(灸不宜多。) 膏肓 肾俞(灸随年壮,其效立见。) 命门(遗精不禁者,五壮,立效。) 白环俞(五十壮。) 中极(随年壮。) 三阴交 中封 然谷 [b]〔失精膝胫冷疼〕[/b] 曲泉 [b]〔白浊〕[/b] 脾俞 小肠俞 章门 气海(五壮。) 关元 中极 中封 [b]〔五淋〕[/b] 膈俞 肝俞 脾俞 肾俞 气海 石门(血淋。) 关元 间使(能摄心包之血。) 血海 三阴交(劳淋。) 复溜(血淋。) 然谷 大敦 [b]〔小便不利不通〕[/b] 三焦俞 小肠俞 阴交 中极(兼腹痛。) 中封 太冲 至阴 [b]〔小便不禁〕[/b] 气海(兼治小儿遗尿。) 关元 阴陵泉 大敦 行间(治失尿。) [b]〔大便秘结〕[/b] 章门(二七壮。) 阴交 气海(刺。) 石门 足三里 三阴交 照海(刺。) 太白(刺。 )大敦 大都 [b]〔疝气〕[/b] 大都痛甚者,为肝疝。 肩井( 疝。) 章门 气海 归来 关元(主 疝偏大,灸百壮。) 冲门 急脉 会阴 三阴交(肝脾。) 太溪(寒疝。) 太冲 大敦 隐白(脾疝。) 阑门 在阴茎根两旁,各开三寸是穴,针一寸半,灸二七壮,治木肾偏坠。 一法于关元两旁,相去各三寸青脉上,灸七壮即愈。 一法令病者合口,以草横量两口角为一折,照此再加二折,共为三折,屈成三角如△样,以上角安脐中心,两角安脐下两旁,当两角处是穴,左患灸右,右患灸左,左右俱患,即两穴俱灸,艾炷如麦粒,灸十四壮,或二十一壮即安。 [b]〔阳不起〕[/b] 命门 肾俞 气海 然谷 [b]〔阴挺〕[/b] 曲泉 太冲 然谷 照海 [b]〔茎中痛〕[/b] 列缺(阴痛尿血。) 行间 [b]〔痔漏〕[/b] 命门 肾俞 长强(五痔便血最效,随年壮灸之。) 三阴交(痔血。) 承山(久痔。) 凡痔疾肿大势甚者,先以槐柳枝煎汤,乘热熏洗过后用壮盛男子篦下头垢,捻成小饼约浓一分,置痔上,又切独蒜片浓如钱者置垢上,用艾灸二七壮或三七壮,无不消散。 又法,单用生姜切薄片,放痔痛处,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壮,黄水即出,自消散矣。若有两三个者,过三五日照根据前法逐一灸之,神效。 [b]〔脱肛〕[/b] 百会(三壮。)此穴属督脉,居巅顶,为阳脉之都纲,统一身之阳气。凡脱肛者,皆因阳气下陷。经曰∶下者举之。故当借火力以提下陷之气,则脾气可升而门户固矣。小儿亦然。 胃俞 长强 又有洞泄寒中脱肛者,须灸水分穴百壮,内服温补药自愈。 □ 凡……暴厥不省人事,若四肢虽冷无气,但觉目中神采不变,心腹尚温,口中无涎,舌不卷,囊不缩。及未出一时者,尚可刺之复苏也。五邪皆然。此下治法,出素问遗篇。 [b]〔肺虚者……〕[/b] 肺俞 刺入一寸半,得气则补,留三呼,次进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针。 合谷 刺三分,得气则补,留三呼,退一分,留一呼,徐徐出针。 [b]〔心虚者……〕[/b] 心俞 以毫针刺之,得气留补即苏。 阳池 刺同。 [b]〔肝虚者……〕[/b] 肝俞 以毫针刺三分,得气留补。 丘墟 以毫针刺三分,得气则补,留三呼,腹中鸣者可治也。 [b]〔脾虚者……〕[/b] 脾俞 刺三分,留二呼,进二分,气至徐徐退针即苏。 冲阳 以毫针刺三分,得气则补,留三呼,次进一分,留一呼,徐徐退针,以手摸之。 [b]〔肾虚者……〕[/b] 肾俞 刺三分,得气则补,留三呼,又进二分,留三呼,徐徐出针。一云在十五椎下两旁,疑是奇俞类气海俞也。 以上刺法,必先以口含针,令温暖而刺之,则经脉之气无拒逆也。 [b]〔鬼魅〕[/b] 上星 水沟(鬼击卒死。) 秦承祖灸鬼法,见前奇俞类四肢部中。 [b]〔梦魇鬼击〕[/b] 人中(七壮。) 足鬼眼穴(在奇俞类。) □ [b]〔血结月事不调〕[/b] 气海 中极 照海(月事不行。) [b]〔血崩不止〕[/b] 膈俞 肝俞 肾俞 命门 气海 中极(下元虚冷,血崩白浊。) 间使 血海 复溜 行间 [b]〔淋带赤白〕[/b] 命门 神阙 中极(七壮,冶白带极效。) 余用前五淋穴。 [b]〔 瘕〕[/b] 三焦俞 肾俞 中极 会阴 子宫子户 左子宫,右子户,在关元旁各开三寸,千金翼以三寸为气门穴,详奇俞类。 复溜 [b]〔不孕〕[/b] 命门 肾俞 气海 中极 关元(七壮至百壮,或三百壮。) 胞门子户(二穴详奇俞类。) 阴廉然谷 照海(子宫泠。) 一法灸神阙穴,先以净干盐填脐中,灸七壮,后去盐,换川椒二十一粒,上以姜片盖定,又灸十四壮,灸毕即用膏贴之,艾炷须如指大,长五六分许。 [b]〔胎屡堕〕[/b] 命门 肾命 中极 交信 然谷 [b]〔产难横生〕[/b] 合谷 三阴交 一治横逆难产,危在顷刻,符药不灵者,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,灸三壮,炷如小麦,下火立产如神,盖此即至阴穴也。 [b]〔子鞠不能下〕[/b] 巨阙 合谷 三阴交 至阴 三棱针出血,横者即转直。 [b]〔胎衣不下〕[/b] 三阴交 昆仑 [b]〔下死胎〕[/b] 合谷(刺补之即下。) [b]〔欲取胎〕[/b] 肩井 合谷 三阴交 [b]〔产后恶露不止〕[/b] 中极 [b]〔欲绝产〕[/b] 脐下二寸三分,灸三壮,或至七七壮,即终身绝孕。 □ 忌灸三里,年三十外,方可灸此。 [b]〔羸瘦骨立〕[/b] 百劳 胃俞 腰俞 长强 [b]〔急慢惊风〕[/b] 百会(五七壮。) 囟会 上星 率谷(三壮。) 水沟 尺泽(慢惊。) 间使 合谷 太冲(五壮。) [b]〔脐风撮口〕[/b] 在母腹中气逆所致,或产时不慎,受寒而然。 承浆 然谷 一法,以小艾炷隔蒜灸脐中,俟口中觉有艾气,亦得生者。 又法,凡脐风若成,必有青筋一道,自下上行至腹而生两岔,即灸青筋之头三壮截住,若见两岔,即灸两处筋头各三壮,十活五六,不则上行攻心而死矣。 [b]〔食积肚大〕[/b] 脾俞 胃俞 肾俞 [b]〔泄泻〕[/b] 胃俞 水分 天枢 神阙(腹痛乳痢甚妙。) [b]〔霍乱〕[/b] 水分(转筋入腹。) 外踝上尖(三壮。) [b]〔夜啼心气不足〕[/b] 中冲(三壮。) [b]〔疳眼〕[/b] 合谷(五壮。) [b]〔重舌〕[/b] 行间 [b]〔小儿气弱数岁不语〕[/b] 心俞 [b]〔口中转屎〕[/b] 因母食寒凉所致。 中脘 九壮,大人十四壮。 [b]〔阴肿〕[/b] 昆仑 [b]〔疝气〕[/b] 会阴 大敦 [b]〔五痫〕[/b] 神庭 治风痫吐舌,角弓反张,灸三壮。 前顶 治小儿一切惊痫证,灸三壮。 长强 治诸惊痫,灸七壮。 囟会 巨阙 章门 天井 少海 内关 少冲 一法云∶痫为小儿恶证,古云惊风三发便为痫,痫证有五,即牛羊猪马鸡之类也。治法俟其病发之时,将患者两手大拇指相并,以绵绳缚定,当两指爪甲角,是名手鬼眼穴,用艾灸七壮,须甲肉四处着火方效。又二穴在足大拇指,亦如取手穴法,是名足鬼眼穴,如前灸之大效。大人病此则名为癫,灸亦如之最良。 [b]〔牛痫〕[/b] 大杼 鸠尾(尖下五分,炙三壮,不可多。) [b]〔羊痫〕[/b] 目直,作羊声。 百会 神庭 心俞 肝俞 天井 神门 太冲 [b]〔猪痫〕[/b] 痰涎如绵,作猪声。 百会 巨阙 心俞 神门 [b]〔马痫〕[/b] 张口摇头,角弓反张。 百会 心俞 命门 神门 仆参 太冲 照海 [b]〔鸡痫〕[/b] 张手前仆,提住即醒。 申脉 □ [b]〔发背〕[/b] 心俞(疽。) 委阳(一曰在尻臀下一寸六分,大腿上有缝。) 骑竹马穴 左右搭手,加会阳。 痈疽隔蒜灸法 凡患背疽恶毒,肉色不变,背如负石,漫肿无头者,势必重大。寻头之法,用湿纸拓在肿处,看有一点先干者,即是痈头结聚之处。用大独头蒜,切作三分浓片,贴疽顶,以艾于蒜上灸之,每三壮一换其蒜。又有背上初发赤肿,中间有如黄小米一粒者,有十数粒一片者,尤宜隔蒜灸之。青囊书云∶外形如粟,内可容谷;外状如钱,里可着拳。慎勿视为微小,致成莫大之患。设或疮头开大,则以紫皮大蒜十余头,淡豆豉半合,乳香二钱,同捣成膏,照毒大小拍成薄饼,置毒上铺艾灸之。务要痛者灸至不痛,不痛者灸至知痛。盖痛者为良肉,不痛者为毒瓦斯。先不痛而后觉痛者,其毒轻浅;先痛而后反不痛者,其毒深重。故灸者必令火气直达毒处,不可拘定壮数,昔人有灸至八百壮而愈者。灸后须随人虚实,服补中托里助胃壮气等药,万无一失。盖未溃而灸,则能拔散郁毒,不令开大;已溃而灸,则能补接阳气,易于收敛。然惟早觉早灸,方为上策。渊然刘真人曰∶毒发一二日者,十灸十愈;三四日者,六七愈;五六日者,三四愈;过七日,则虽灸不能消散矣。缘其内脓已成,必须针去方得宽松也。虽然,疽之为病,有五善七恶,临证之时,先须识此。前哲云∶五善见三则吉,七恶见四则凶,倘见七恶,慎勿为灸,徒召谤耳。 又有疔疮一证,其形不一,其色不同,或如小 ,或如水泡,或痛不可当,或痒而难忍,或皮肉麻木,或寒热头疼,或恶心呕吐,或肢体拘急,其候多端,难以尽状。皆须用前灸法,甚则以蒜膏遍涂四围,只露毒顶,用艾着肉灸之,以爆为度,如不爆者难愈。更宜多灸,百壮以上,无弗愈者。 [b]〔乳痈 乳疽 乳岩 乳气 乳毒 侵囊〕[/b](近膻中者是。) 肩 灵道(二七壮。) 温溜(小人七壮,大人二七壮。) 足三里 条口(乳痈。) 下巨虚(各二七壮。) [b]〔热毒〕[/b] 大陵 [b]〔肺痈〕[/b] 吐脓。 肾俞(三七壮。) 合谷(二七壮。) 太渊(二七壮。) [b]〔顶上偏枕〕[/b] 风门(二七壮。) [b]〔胃痈〕[/b] 生于左者胃口疽,生于右者胃口痈。 曲池(二穴各三七壮。) 内关(七壮。) [b]〔肾痈〕[/b] 自肾俞穴起。 会阳(二七壮。) [b]〔附骨疽〕[/b] 环跳穴痛,恐生附骨疽也。 大陵 悬钟(三七壮。) [b]〔骨旋〕[/b] 肘尖(七七壮,不愈百壮。) [b]〔瘰 〕[/b] 蜂窠 自左边起,七七窍皆出脓。 肩 (七壮、九壮。) 曲池 此二穴,乃治 秘法也。 天池 天井(二七壮。) 三间(三七壮。) [b]〔锥锐 〕[/b] 右边生起。 肩 曲池 天井 [b]〔盘蛇 〕[/b] 延颈生者。 肩尖(即肩 。) 肘尖(即曲池。) 人迎(七壮。) 肩外俞(二七壮。) 天井(二七壮。) 骑竹马穴(三七壮。) [b]〔瓜藤 〕[/b] 胸前生者。 肘尖 少海 骑竹马穴 [b]〔马刀〕[/b] 腋下者。 渊腋 支沟 外关 足临泣(颈腋俱治。) 疮出于颊下,及颊车边者,当于手足阳明经取穴治之,然肩 、曲池二穴亦妙。 合谷 足三里(各七壮。) 以上凡感毒深者,灸后再二三次报之,无有不愈。 瘰 隔蒜灸法,用独蒜片,先从后发核上灸起,至初发母核而止,多灸自效。 又传验方,用癞虾蟆一个,破去肠,覆 上,外以真蕲艾照 大小为炷,于虾蟆皮上当灸七壮或十四壮,以热气透内方住,亦从后发者先灸,至初发者而止。若虾蟆皮焦,须移易灸之。灸毕服煎药一剂,其方用牙皂七个,僵蚕七条,栝蒌一个连皮子切碎,五味子一岁一粒,上四味以水二钟煎熟,外加生煎大黄三五钱,量人虚实用之,一服即消,百试百效。 不问已溃未溃,经灸必愈。 [b]〔瘿瘤[/b]〕 肩 男左灸十八壮,右十七壮,女右灸十八壮,左十七壮。 天突 治一切瘿瘤初起者灸之妙。 通天(瘿。) 风池(百壮。) 大椎(颈瘿。) 气舍(灸五壮。) 云门(瘿。) 臂(瘿。) 会(五壮。) 天府(五七壮。) 曲池(瘿。) 中封(瘿。) 冲阳(三壮。) [b]〔身面赘疣〕[/b] 当疣上灸三壮即消。亦有止灸一壮,以水滴之自去者。 [b]〔瘾疹〕[/b] 曲池 [b]〔疮疥〕[/b] 风门 间使 合谷 大陵(胸前疮疥。) [b]〔毒疮久不收口〕[/b] 凡患痈毒溃后,久不收口,脓水不臭,亦无歹肉者,此因消败太过,以致血气虚寒,不荣肌肉,治失其宜,便为终身之患。须内服十全大补等药,外用大附子以温水泡透,切作二三分浓片,置漏孔上,以艾灸之。或以附子为末,用唾和作饼,灸之亦可。隔二三日再灸之,不三五次,自然肌肉长满而宿患平矣。 又方,用麦面、硫黄、大蒜,三味捣烂,如患大小捻作三分浓饼,安患上,灸三七壮,每三壮一易饼子,四五日后再灸一次,无弗效者。 [b]〔腋气除根〕[/b] 凡腋气,先用快刀剃去腋毛净,乃用好定粉,水调搽患处。六七日后,看腋下有一点黑者,必有孔如针大,或如簪尖,即气窍也。用艾炷如米大者灸之,三四壮愈,永不再发。 □ [b]〔五蛊毒注〕[/b] 中恶不能食。 中脘 照海(中蛊毒。) [b]〔疯犬咬伤〕[/b] 急令人吮尽恶血,于咬处灸百壮,以后日日灸之,百日乃止,忌猪肉与酒,一生慎之。 孙真人曰∶春末夏初,犬多发狂,被其咬者,无出于灸。其法只就咬处牙迹上灸之,一日灸三壮,灸至一百二十日乃止。宜常灸食韭菜,永不再发,亦良法也。 又治一切犬伤,毒瓦斯不出者,须灸外丘。一曰……,灸所啮处立愈。 [b]〔蛇毒〕[/b] 凡蛇伤中毒者,灸毒上三七壮。若一时无艾,以火炭头称疮孔大小 之。 诸虫毒 凡蛇蝎蜈蚣咬伤,痛极势危者,急用艾火于伤处灸之,拔散毒瓦斯即安。或用独蒜片隔蒜灸之,二三壮换一片,毒甚者灸五十壮,或内服紫金丹亦妙。或马汗入疮及蚕毒、蜘蛛等毒,灸之皆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