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脏

中脏无别病,大便秘者,用三化汤。老弱之人,以滋润汤代之。若口开眼合,撒手遗尿,汗出如油,摇头直视,面赤如妆,声如鼾睡,脉急大实者,皆不可治。不省人事,用通顶散,或半夏末吹鼻中取嚏,如无嚏者死。痰涎盛,用稀涎散,或虾汁吐之。痰多有热,荆沥汤。 [b]三化汤[/b] 治中脏者,以此通其滞,调以十全、四物。 大黄 枳实 浓朴 羌活上 咀,等分,每服一两,水煎服。 [b]滋润汤[/b] 治风中在脏,大便秘结。 当归 生地黄 枳壳(去穣) 浓朴(去皮) 槟榔 大黄 火麻仁 杏仁(去皮,各一钱) 羌活(七分) 红花(一钱三分) 上锉,水煎,空腹温服。 [b]通顶散[/b] 治病患国中风,昏愦不省人事,口噤不能开者,急用之。 藜芦 甘草(生) 川芎 细辛 人参(各一钱) 石膏(五分) 上为末,吹鼻中一字,就提起头顶心发,立苏。有嚏者可治,无嚏者不可治。 [b]稀涎散[/b] 治中风忽然如醉,形体昏闷,四肢不收,涎潮搐搦,用以吐出痰涎便醒。 明矾(一两,半生半枯) 皂角(四条,去黑皮,炙) 每服三钱,温水调灌,风痰自出。 达按∶本方治中风暴仆,痰涎壅塞者,盖浊邪在上,风盛气壅而然也。经曰∶病发而不足,标而本之。先治其标,后治其本。故不与疏风、补虚,而先吐其涎。白矾之味咸苦,咸能软坚,苦能去湿。皂角之味辛咸,辛能利窍,咸能去污。名之曰“稀涎”,固夺门之兵也。师曰∶凡吐中风之痰,使咽喉疏通,能进汤液便止。若攻尽其痰,则无液以养筋,反令人挛急、偏枯,此大戒也。 荆沥汤(方见类中风内。) [b]中经脉[/b] 无表里证,口眼 斜,半身不遂,宜静胜其燥,是养血也,大秦艽汤。汗、吐、下后,初证既定,宜静药养之,牛黄清心丸。痰涎盛,竹沥汤。口眼 斜,瓜蒂散或虾汁吐之。血虚,四物汤吞活络丹。 [b]大秦艽汤[/b] 治中风手足不能运动,舌强不能言,风邪散见,不拘一经者,此方主之。 秦艽(去芦) 石膏(各三两,生用) 甘草 川芎 当归(酒炒) 羌活(去芦) 独活 防风 黄芩(酒炒) 白芍药(酒炒) 吴白芷 白术 生地黄(酒洗) 熟地黄 白茯苓(去皮,各二两) 细辛(五钱) 每服一两,水煎。 阴雨湿胜时加生姜七片。春、夏加知母七分,心下痞加枳实一钱,煎服。 按∶中风,虚邪也。许学士云∶留而不去,其病则实。故用驱风养血之剂。以秦艽为君者,攻一身之风也。以石膏为臣者,去胸中之火也。羌活散太阳百节之风疼。防风为诸风药中之军卒。三阳数变之风邪,责之细辛。三阴内淫之风湿,责之苓、术。去厥阴经之风,则有川芎。去阳明经之风,则有白芷。风热干乎气,清以黄芩。风热干乎血,凉以生地。独活疗风湿在足少阴。甘草缓风邪上逆于肺。用归、芍、熟地者,所以养血于疏风之后,一以济风药之燥;一使手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也。 牛黄清心丸(方见痫证。) 竹沥汤(方见类中风条下。) 瓜蒂散(方见痰证。) 四物汤(方见血证。) [b]活络丹[/b] 治中风口眼 斜,半身不遂及诸风痹手足拳挛,筋脉不舒,皆风邪湿毒流滞经络,浑身走注疼痛,脚心钓痛,腿、臂间忽一、两点痛,并宜服之。 南星(炮) 川乌(炮) 草乌(炮) 地龙(各六两) 乳香 没药(另研,各三两三钱) 上为末,酒糊丸,如梧子大,每服二十丸,空心酒下,荆芥汤亦可。 [b]增补省风汤[/b] 治中风口眼 僻,痰涎壅盛者主之。 半夏(一钱,姜制) 防风(一钱) 全蝎(二钱,去翅、足) 胆星 甘草(炙) 生白附 生川乌 木香(各五分,不见火) 以“省风”名者,省减其风之谓也。盖风壅其痰,干于面部,则口眼 僻。塞于胸中,则痰涎壅盛。是方也,防风、白附、全蝎、川乌可以活经络之风痰而正口眼。胆星、半夏、甘草、木香可以疗胸次之风痰而开壅塞者焉。 总按(补)∶《医学指迷》云∶夫木必先枯也,而后风摧之;人必先虚也,而后风入之。气虚之人,腠理不密,故外风易袭;血虚之人,肝木不平,故内风易作。盖虚之所在,邪必凑之,腑虚则中腑,脏虚则中脏,血脉虚则中血脉。中脏多滞九窍,故口噤不开,目瞑无视,失音不语,大小便不通。中腑多着四肢,故半身不遂,手足不随,痰涎壅盛,喘声如雷,然目犹能视,口犹能言,大小便不闭,以此为别耳。若口眼 斜,沉沉欲睡者,中血脉也,此为最轻。中腑者易治,中脏者难治。中腑者宜汗,从乎阳也;中脏者宜下,从乎阴也。 中腑后幸而得愈,若不戒酒色,不避风寒,必复中。中必在脏,虽神仙亦莫能治,盖由浅以及深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