泄泻证治

经曰∶水谷之寒热,感则害人六腑。又曰∶虚邪之中人也,留而不去,传舍于肠胃,多寒则肠鸣飧泄,食不化,多热则溏如糜。夫泄泻之本,无不由于脾胃。盖胃为水谷之海,而脾主运化,使脾健胃和,则水谷腐化,而为气血以行荣卫。若饮食失节,寒温不调,以致脾胃受伤,则水反为湿,谷反为滞,精华之气,不能输化,乃致合污下降,而泄泻作矣。 凡泄泻肠鸣腹不痛者,是湿,宜燥渗之;饮食入胃不住,或完谷不化者,是气虚,宜温补之;腹痛肠鸣泻水,痛一阵、泻一阵者,是火,宜清利之;时泻时止,或多或少,是痰积,宜豁之;腹痛甚而泻,泻后痛减者,为食积,宜消之,体实者下之;如脾泄已久,大肠不禁者,宜涩之,元气下陷者升提之。 泄泻有五∶寒、热、虚、实、食积也。但宜分别所泻之色。凡暴注下迫,属火;水液清澄,属寒;老黄色属心脾肺实热,宜清解;淡黄色属虚热,宜调补;青色属寒,宜温;白色属脾虚,宜补;酱色属湿气,宜燥湿,馊酸气属伤食,宜消。 脾土虚寒作泻,所下白色,或谷食不化,或水液澄清。其候神疲,唇口舌俱白色,口气温热,宜理中汤或六君子汤。 热证作泻,泻时暴注下迫,谓其出物多而迅速也,便黄溺赤,口气蒸手,烦渴少食,宜五苓散加栀仁。 有伤食及滞泻者,其候口嗳酸气,吞酸腹胀,一痛即泻,一泻痛减,保和丸消之。 如食已消,痛已止,而犹泄泻不止者,乃脾失清升之气,气虚下陷,补中益气汤。 有风泻,泻而色青稠粘,乃肝木乘脾,宜六君子汤加防风、柴胡、白芍。 有湿泻,腹内肠鸣,肚不痛,身体重而泻水,或兼风者,水谷混杂,宜升阳除湿汤。 凡大泻作渴者,其病不论新久,皆用七味白术散生其津液。凡痢疾作渴亦然。盖白术散为渴泻之圣药。倘渴甚者,以之当茶水,不时服之,不可再以汤水,兼之则不效矣。 久泻不止,多属虚寒。宜参苓白术散,加肉豆蔻煨熟为丸,服之自止。 久泻未止,将成疳者,参苓白术散加肉豆蔻煨,倍加怀山药,共为末。每日服之,则泄泻自止,津液自生,不致成疳矣。 经曰∶五虚者死,一脉细,二皮寒,三少气,四泄泻不止,五饮食不入。五虚悉具者死,能食者生。 凡泻不止精神好者,脾败也;吐泻而唇深红者,内热也;色若不退者死,面黑气喘者死。遗屎不禁者,肾气绝也。 【入方】 [b]理中汤[/b] 方见卷二乳子伤寒门。 [b]六君子汤[/b] 方见卷二类搐门。 [b]五苓散[/b] 方见卷二伤暑门。此加栀仁。 [b]补中益气汤[/b] 方见卷一保产门。 [b]升阳治湿汤[/b] 治风湿作泻。 绿升麻(一钱) 北柴胡(一钱) 六神曲(一钱) 北防风(一钱二分) 宣泽泻(一钱) 结猪苓(一钱)漂苍术(一钱五分) 真广皮(五分) 炙甘草(五分) 生姜三片,大枣三枚,水煎,热服。若胃寒肠鸣,加益智仁、半夏各一钱。 [b]七味白术散[/b] 治泄泻津液下降,烦躁大渴。 官拣参(一钱) 漂白术(一钱) 白云苓(一钱) 南木香(三分) 藿香叶(一钱) 粉干葛(二钱)炙甘草(五分) 水煎,当茶饮。 此方治小儿阳明本虚,阴阳不和,吐泻而亡津液,烦渴口干。以参、术、甘草之甘温补胃和中;木香、藿香辛温以助脾;茯苓甘淡,分阴阳、利水湿;葛根甘平,倍于众药,其气轻浮,鼓舞胃气,上行津液,又解肌热。治脾胃虚弱泄泻之圣药也,兼治久泻不止,口渴无度,并痢疾口渴。幼科之方,独推此为第一,后贤宜留意焉。 [b]参苓白术散[/b] 方见卷三疳证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