丸方

□ [b]李(左)[/b] 脾虚则生湿,气弱则生痰。然中气空虚,何至胆阳上逆而为眩晕。脉滑,重取濡软。良以脾虚胃实,脾虚则液滞为痰,胃实则胆逆为晕。拟外台茯苓法出入。 人参须(一两另研和入) 广陈皮(一两五钱) 苦杏仁霜(三两) 白僵蚕(一两) 海蛤粉(二两水飞) 炒野于术(二两) 煨天麻(一两五钱) 云茯苓(五两) 焦枳实(一两二钱) 白蒺藜(炒去刺二两) 猪苓(一两)制半夏(三两) 建泽泻(一两五钱) 姜汁炒鲜竹二青(一两) 上药研为细末,用生姜五两,煎汤泛丸如小桐子大,每晨服三钱,下午服一钱,橘红汤送下。 □ [b]林(左)[/b] 经云、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合。足见阳气流行,断不容有所留阻。气虚生痰,痰湿内伏,流行被阻,卫气不能敷布。四肢每欠温和,神情难于振卓,而脉形沉弦带滑。有似阳衰,其实阳气不能从中用事耳。拟补气化痰,宣畅阳气。 人参须(一两另研和入) 野于术(二两) 制半夏(三两) 川断肉(炒一两五钱) 川桂枝(六钱) 白蔻仁(三钱另研和入)白蒺藜(一两五钱炒去刺) 枳实(七钱) 浓杜仲(一两五钱) 炒杞子(一两五钱) 广藿香(一两) 猪苓(一两) 泽泻(一两) 云茯苓(三两) 橘红(一两) 苦桔梗(八钱) 上药如法研为细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秦(左)[/b] 大凡伏暑之症,必兼湿邪,以热蒸则湿动也。热盛而投以瓜水,热恋而投以甘寒,致脾困于湿,胃失通降脾受困则四肢懈惰,胃失降则纳少微眩,面油目赤,正与大实似虚之旨恰合,故得以橘半而夺参 之效,苓术而掩胶地之长。稂莠既除,嘉禾自植,调理之策,于此推求可耳。 炙绵 (三两) 远志肉(五钱) 陈广皮(三两) 炒杞子(二两) 广木香(五钱) 当归炭(一两五钱)炒野于术(二两) 炒酸枣仁(一两) 沉香曲(一两五钱) 白蒺藜(炒去刺二两) 枳实(一两三钱) 云茯苓(四两) 整砂仁(七钱另研和入) 制半夏(四两) 泽泻(一两五钱) 人参须(一两三钱另研和入) 上药研末,水泛为丸如桐子大,橘皮薏米汤送下。 □ [b]薛(左)[/b] 脘胁肋攻撑,甚则作痛,脉象沉弦,为饮气内伏,曾用控逐之法,泻水甚多,然气分仍难舒展。夫中脘属胃,两胁属肝,胃喜通降,肝喜条达,脾胃失于健运,则胃中之水湿停留,中土气滞,木难疏泄,以致厥气郁滞,与土相仇,攻撑痛满之类纷至矣。从肝胃疏和。 淡吴萸(四钱) 郁金(五钱) 范志曲(一两五钱炒) 制香附(二两) 茯苓(二两) 公丁香(五钱)白蒺藜(一两五钱) 麸炒枳壳(一两) 东白芍(一两五钱炒) 小青皮(八钱) 制半夏(二两) 抚川芎(七钱) 炙甘草(五钱) 广陈皮(八钱) 茅山苍术(一两三钱米泔浸同芝麻炒去芝麻) 白蔻仁(六钱) 上研细末,水泛为丸如绿豆大,每晨服二钱,下午服一钱五分,砂仁汤送下。 □ [b]某 [/b]尾闾为督脉所过之处,为二阴关键之区。淋浊止涩,湿热内留,遂致尾闾作酸,诸药罔效,日久不瘳,甚至投以参茸,犹未能却病。湿压气坠,少腹似胀似痛,湿胜而脾运不及,大便既溏,而且带泄。及至利气调中,苦温合化,如鼓应桴,诸恙若失。刻当初愈,似须补其真阴,调其督脉,殊不知补阴之药,性多呆滞,若漫行尝试,湿热复壅,所得不偿所失也。兹拟于调中利气,苦温合化之中,参以补而不滞之品。当否正之。 人参须(一两五钱另研和入) 云茯苓(三两) 制半夏(三两) 川断肉(一两五钱) 野于术(二两五钱)广陈皮(一两五钱) 炒川黄柏(三两) 浓杜仲(一两五钱) 泽泻(一两) 茅山苍术(二两米泔浸同芝麻炒去芝麻) 枳实(七钱) 炒枣仁(一两) 蜜炒香附(一两五钱) 炒牛膝(一两五钱) 广郁金(七钱) 焦秫米(八钱) 上为细末,水泛丸如绿豆大,每服三钱,开水送下。 □ [b]过(左)[/b] 心痛彻背,本有成法可遵,无如宿有喉症,辛热之药,不能飞渡,所以攻逐痰水,以展其胸中之阳气,辛润滑利,以通其胸中之阳气,复以辛温大热之品,匮以进之喉无所苦,其为阴邪厥逆上干,可以显见。故喉痛一层,确是阴盛逼阳于上,若是阴虚火炎,断无一腔之内而相反若是者。进遵金匮成法,似不为过。 人参须(五钱另研和入) 野于术(八钱) 整砂仁(五钱) 制乌附片(五钱) 云茯苓(二两) 广木香(四钱) 炙黑草(四钱) 炒蜀椒(四钱) 赤石脂(五钱) 炒淡干姜(五钱) 上药研为细末,蜜丸如桐子大,每空心服二钱。 □ [b]江(右)[/b] 肩背作痛,脊强腰折。夫腰为肾之府,背为阳明之府,腰背皆痛,而脉浮弦,良由肾本素亏,风与湿郁,遂致太阳之经气不行。宜于养营和络之中,参以胜湿而宣畅气分。 杭白芍(一两淡吴萸三钱同炒) 炒西潞党(二两) 左秦艽(一两) 羌活(七钱) 青防风(七钱)野于术(一两三钱) 蔓荆子(五钱) 台乌药(一两) 独活(七钱) 川断肉(二两) 白归身(二两酒炒)熟地炭(三两) 炒杞子(二两) 川芎(七钱) 金铃子(一两五钱) 制首乌(三两) 制香附(一两五钱)本(七钱) 上为细末,水泛为丸,每服三钱。 □ [b]沈云卿夫人[/b] 脉象常数,左部带弦。绕耳前后,痰 重叠,遇劳即发,发则似痛似胀,幸按之不坚,根脚尚带浮动。四肢不时灼热,心悸不宁,气分攻撑,头旋眩晕,腰酸带下。夫耳之前,后为少阳部分,肝主生发,若一遇怫郁,即不能遂其畅茂之性,气郁则生火,火郁则生痰,肝火挟痰上升,而胆经之气,偏主下降,欲升不能,欲降不得,于是横行漫溢,流入于少阳之经,凝而不散,所以垒垒然有形矣。木火既盛,则营阴被烁,以致阴分日见其亏,气分日见其旺,气撑肢热火升等象,皆出于此。阳气震撼,故心神怔悸,而眩晕头旋。木郁不调,脾清沦陷,津液随之渗泄,故带下连绵,液耗肾虚,腰府酸楚矣。拟泄木养营,和阴凝神,参以消散痰 。当否即请云卿正之。 龟甲心(五两刮去白酥炙) 黑元参(三两) 霜桑叶(一两) 酒蒸女贞子(三两) 粉丹皮(二两)真阿胶(三两蛤粉炒松) 川贝母(三两去心) 白归身(二两酒炒) 夏枯草(二两) 天花粉(二两) 海蛤粉(三两水飞) 生熟香附(各一两五钱) 朱茯神(二两) 炒滁菊(一两五钱) 大贝(三两) 广郁金(二两) 小黑豆衣(四两) 杭白芍(一两五钱酒炒) 炒香枣仁(一两五钱) 上药如法研极细末,用吉林参七钱,微烘另研和入药内,竹沥泛丸如绿豆大,每晨服二钱,下午半饥时服二钱,开水送下。 □ [b]李(左)[/b] 平时咯吐灰黑稠痰,渐致吐血,叠投清养上中,以平浮热,复入辛温,而血得止。今诸臻平适,黑痰亦不多见。脉象沉细,右寸关滑大。确系湿痰内盛,水寒之气,迫热上行,损于肺胃之络,不然安有血症而可投辛温之理,且投辛温而可奏效之理。药既应手于前,法当遵循于后。 生地炭(三两) 西潞党(三两) 云茯苓(三两) 炒山药(三两) 炒于术(一两) 牛膝炭(二两)川贝母(一两) 茜草炭(一两) 甜杏霜(二两) 苏子霜(二两) 海蛤粉(三两水飞) 炮姜(六钱)橘红(一两) 旱莲草(一两五钱) 蜜炙紫菀(一两) 上沉香(三钱勿见火另研和入) 上为细末,藕汤泛丸。 □ [b]潘(左)[/b] 痰多稠粘,甚至带出粉红,咽中作痛,叠投清化,痰渐转稀,粉红亦退。夫痰为胶浊,惟湿盛液滞者才得有此。继进育阴之剂,食饮如常,足见湿化然后痰消,气行然后湿化,阴虚不能化气,气不运湿,而痰自内生,张介宾先生谓熟地为化痰之圣药,即此之谓矣。不然,清化之下,继以育阴,二者必有一失矣,今既和平,宜守育阴化气为法。 制洋参(一两五钱炒) 海蛤粉(一两五钱水飞) 桔梗(五钱) 海浮石(一两五钱) 炒黄川贝(一两二钱) 冬瓜子(二两)广郁金(一两) 盐水炒橘红(一两) 生薏米(二两) 甜杏仁泥(二两) 生地炭(三两)百合心(二两) 山药(三两) 云茯苓(三两) 法半夏(一两五钱) 福泽泻(一两五钱) 上药如法研为细末,用二泉胶一两五钱溶化打糊为丸,每服二钱,渐增至三钱。 □ [b]窦(左)[/b] 少阴之脉系舌本,循喉咙,喉有石鹅,不时身热。夫手少阴心,火也,足少阴肾,水也惟火旺斯水愈亏,惟水亏则火愈旺,两者相因也。童真未足,所见症象如前,其为阳有余阴不足何疑。 补其不足,泻其有余,不易之定理也。 大生地(二两炙) 大有 (炙二两) 杭白芍(炒一两五钱) 炙鳖甲(三两) 大熟地(二两炙) 川黄柏(盐水炒七钱) 西潞党参(一两五钱元米炒) 龟甲心(四两炙) 生山药(一两五钱) 大麦冬(一两炒) 制首乌(二两切) 粉丹皮(一两) 小黑豆衣(一两五钱) 制洋参(炒一两五钱) 福泽泻(一两)茯神(一两) 女贞子(一两五钱酒炒) 龙骨(一两飞) 研细蜜丸,淡盐汤送。 □ [b]张(左)[/b] 胃痛日久,曾呕涎水凝瘀,盖胃为阳明,阳明为多气多血之乡,停饮留阻,痛则不通,无形气滞之极,有形之血,亦因而痹阻,凝积为瘀,壅极而决,决则通,通则不痛也。所虑者,胃府虽通,而畴昔之凝滞于络中者,必然未尽,是即涓涓之流,星星之火也。兹以丸药温通胃阳,而培脾土,冀其二土旋运,庶停留于络中者,潜消而默化耳。 人参须(一两另研和入) 高良姜(四钱) 上徭桂(二钱去粗皮另研和入) 白蔻仁(三钱另研和入)野于术(二两炒) 玄胡索(酒炒一两) 云茯苓(三两) 土炒白芍(一两) 制香附(二两) 瓦楞子(四两醋水飞) 甜杏仁霜(二两) 炙甘草(四钱) 新会皮(一两) 公丁香(三钱) 制半夏(二两) 猪苓(一两五钱) 上为细末,水泛为丸,每服二钱,米汤送下。 □ [b]陈(左)[/b] 右脉微滑,左关脉独弦,弦为风木,偏亢之征。据述别无他恙,惟有时冒眩。夫阴虚木旺,木燥生风,亦令眩晕,若系阴虚,安得于眩晕之外,别无兼症。吾人脏阴而腑阳,脏升而腑降,体之阴者其用阳,是谓阴中有阳,体之阳者其用阴,是谓阳中有阴,故离虚其中,坎满其中也。肝为乙木,胆为甲木,肝为脏而胆为腑,一脏一腑,表里相应,与脾脏胃腑相附而升,相附而降,故肝合脾升,而心血以生,胆合胃降,而命火以长。今右脉微滑,胃有湿痰,而胃欠通降。胃降不及,则胆经之气,安能独向下行。于是肝脾之升也有余,而胆胃之降也不及,有余不及,即是偏胜之肇端,阳偏于升,而为眩为晕,亦固其宜。若壮水以涵养肝木,而潜其阳气,惟阴虚阳亢者,有阴以制阳之效。若胆胃少降者,得阴柔之品,则胃府愈窒,胆愈难降,斯肝愈上升。欲平其肝,当降其胆,欲降其胆,当降其胃,管窥之见,未识有当否。 制半夏(三两) 广陈皮(一两五钱) 粉丹皮(一两) 枳实(一两五钱) 茯苓(四两) 滁菊花(一两五钱) 海蛤粉(四两飞) 黑山栀(一两五钱) 豆衣(三两) 桑叶(一两五钱) 上药晒干勿见火,研为细末,用水竹茹四两煎汤泛丸,每晨服一钱五分,下午半饥时服二钱。 □ [b]巫(左)[/b] 陡然发厥,厥后不时 杂,然得食又复痞满不舒,脉来弦。滑此由痰气内滞,甲木升浮,遂致一时之间阴阳闭塞,胃失通降之权,木邪从而摇撼。宜通补之中,参以化痰熄肝。 人参须(八钱烘研细和入) 制半夏(一两五钱) 制南星(五钱) 新会皮(一两) 白僵蚕(一两炒打)真野于术(一两五钱) 山栀(七钱姜汁炒黑) 煨天麻(一两) 焦苍术(八钱) 枳实(一两) 上川朴(五钱) 云茯苓(二两) 沉香曲(一两五钱) 白蒺藜(二两) 整砂仁(七钱) 郁金(七钱) 上药研细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孙(右)[/b] 胃痛呕吐者久,叠从肝胃主治,旋止旋发,数年以来,未得大效。脉象沉弦。夫肝虽横暴。无刚锐无穷之理,胃虽被犯,无终始不和之理。盖由胃有痰滞隐伏,虽曾攻逐一鼓而下,其胶稠凝聚者,依然内踞。特猛剂断非久病所宜。拟以胃苓法,寓猛于宽,以觇其后。 茅山苍术(七钱米泔浸一宿取出同芝麻炒去芝麻) 茯苓(一两五钱) 上川朴(五钱) 生熟于术(各四钱)广陈皮(七钱) 猪苓(一两) 生熟甘草(各二钱) 官桂(四钱) 泽泻(七钱) 白蛳螺壳(五钱 )研末为丸,每空心服五钱。 □ [b]陈(左)[/b] 类中之后,诸恙渐复,然历投之剂,并非气血交补之方,其属风痰为患,已有明征。今大势已退,惟络隧不能流利,什一之病,断无即为更章之理,略参顾本可耳。 人参须(一两) 制半夏(二两) 白僵蚕(一两) 防风(八钱) 杭白芍(一两五钱) 东洋参(五钱炒)制南星(六钱) 左秦艽(一两五钱) 炒野于术(二两三钱) 木防己(一两) 煨天麻(一两二钱) 炙绵 (三两) 广橘红(八钱) 独活(一两) 川桂枝(四钱) 云茯苓(二两) 桑寄生(二两) 蜜炙麻黄(三钱) 上研细末,用姜汁一分竹沥九分泛丸,每晨服三钱,渐加至四钱,下午亦服二三钱。 □ [b]丁(右)[/b] 经事愆期,虚寒为多。然虚则肢体必形软弱,或微微身热,寒则腹中痛,脉必沉细。今经来日迟,诸若平人,惟四肢作酸,脉象濡滑。此痰湿占于血海,营卫之气不克宣通。宜理气化痰祛湿,不治血而治其所以病血者。 炒全当归(二两) 左秦艽(一两五钱) 制半夏(三两) 白蒺藜(去刺炒一两) 抚川芎(一两三钱)云茯苓(四两)川断肉(一两五钱) 杭白芍(酒炒一两五钱) 制香附(三两) 蕲艾叶(三钱) 橘白(一两五钱) 独活(一两) 泽泻(一两) 焦苍术(八钱) 粉丹皮(二两) 上研细末,水泛为丸,上午半饥时服三钱,下午半饥时服二钱,橘皮汤送下。 □ [b]李(右)[/b] 血得热则妄行,所以经事参前,多属于热。特热迫血行,何至腹痛。惟血虚则不固而气胜,气胜则滞,滞则为痛矣。气为血帅,宜正其气。 香白芷(一两) 生甘草(五钱) 全当归(三两酒炒) 老苏梗(三两) 川朴(一两) 野于术(炒一两五钱) 大腹皮(二两) 制香附(三两) 缩砂仁(六钱另研和入) 广陈皮(一两) 茯苓(四两) 川芎(一两五钱) 广藿香(一两五钱) 广木香(五钱) 半夏曲(三钱炒) 桔梗(一两)上研极细末,姜枣汤泛丸,每晨三钱,下午服一钱五分。 □ [b]周(右)[/b] 经、常也,不失其时,其来有信,故请之经。然必冲脉通流,心脾生化,源源相济,自无阻滞之虞。今月事每数月而来,临行并无痛胀涩少之类,惟于清晨阳旺之时,腹中微微而热。脉濡细,左关微弦。此营血不足,虽至一月,冲脉未满,所以迟迟其来。拟调气以生血。煎方恐不耐性,而浅尝辄止,用以丸药缓调,丸药尽再觇动静投药。 西党参(元米炒三两) 炒野于术(一两五钱) 云茯苓(二两) 川断肉(二两) 生熟甘草(各三钱) 杜红花(七钱酒炒) 全当归(二两酒炒) 紫丹参(二两) 抚川芎(一两五钱) 女贞子(一两五钱) 大熟地(三两砂仁拌炙) 制香附(三两) 大生地(一两姜炙) 杭白芍(一两五钱酒炒) 丹皮(一两五钱) 茺蔚子(二两)小黑豆(一两五钱) 上研细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宣(右)[/b] 经事愆期,腹并不痛,惟来反过多。脉小软左涩,良以气血不足,营卫流行迟钝,八脉拥护无权拟补气益血,参以升清。 大熟地(五两炙) 抚川芎(八钱) 人参须(一两三钱另研和入) 炙绵 (三两) 全当归(三两炒) 杭白芍(一两七钱酒炒) 西潞党参(三两) 炙升麻(七钱) 广陈皮(一两二钱) 野于术(二两) 研为细末,水泛为丸如绿豆大,晨服三钱,下午服一钱五分。 □ [b]孙(右)[/b] 气行则血行,气滞则血滞,气热则血热,气寒则血寒,故曰气为血帅,调经以理气为先也。平素经每预期,来辄过多,腹满气滞痛胀。良以气滞则壅,壅极则厥也。前人往往以正气散先正其气,兹仿此意。 上川朴(七钱) 苦桔梗(七钱) 香白芷(七钱) 广陈皮(八钱) 川断肉(二两) 白茯苓(二两三钱)大腹皮(一两五钱酒洗炙) 白蒺藜(二两鸡子黄拌炒去刺) 野于术(二两三钱枳实五钱煎汤收入)广藿香(二两二钱) 半夏曲(炒一两五钱) 炒枣仁(一两五钱) 浓杜仲(二两) 老苏梗(二两) 生熟甘草(各一钱五分) 制香附(三两) 全当归(三两炒) 上药研末,姜枣汤泛丸。 □ [b]徐(左)[/b] 色白者多气虚,苍瘦者多血虚。至于体既丰伟,色复华泽,述其病则曰头晕而刺痛也,鼻塞也,鼻渊也,颔下结核也,飘飘乎其若虚也,何哉。盖人身之阴阳,如权衡之不可偏胜。由湿生痰,由痰生火,阳太旺矣。阳旺则升多而头痛作,痰阻清窍而鼻塞作,浊火熏蒸而鼻渊作,火袭经络而结核作。阳形其有余,故阴形其不足,非真有所不足也。惟有削其有余,以就其不足而已。不然,与色白色苍之说,岂非大谬乎哉。维知者能识之耳。 制半夏(三两) 山栀仁(三两炒黑) 夏枯草(一两五钱) 白蒺藜(去刺炒二两) 栝蒌仁(压去油四两)陈胆星(八钱) 淡黄芩(一两五钱酒炒) 广橘红(一两) 桑叶(一两五钱) 泽泻(二两) 苦杏泥(三两) 煨天麻(二两) 甘菊花(一两五钱) 云茯苓(三两) 大有黄 (四两重盐水浸透炙) 枳实(二两)郁金(一两五钱) 炒白僵蚕(二两) 上药研为细末,用松萝茶三两鲜枇杷叶四两去毛绢包一同煎汤,去渣,将汤略略收浓,再用鲜首乌八两打绞汁,与前汤相合,拌药为丸如桐子大,每食后隔时许用开水服二钱,晚上弗服,禁食动火生湿之物。 □ [b]裘(右)[/b] 头痛起于新产。前人于头痛,都以眉骨之痛否,辨外感之有无今额作辛胀,而眉骨却不作痛,且脉见细软,其为血虚风壅阳络,略见一斑。仿竹林子玉露散法。 人参须(一两另研和入) 川芎(二两) 桔梗(二两) 生熟草(各五钱) 赤苓(一两) 全当归(一两八钱酒炒) 香白芷(二两) 炒玉竹(三两) 赤芍(一两五钱) 上药如法研末为丸,每食后半饥时服二钱。 □ [b]沈(右)[/b] 暴厥之名甚多,总不外乎阴阳逆乱,升降失常,气道闭塞而成。稚年无七情之感,阳气渐充,阴气不摄,风激痰升,故屡次发厥而不省人事也。 川黄柏(一两五钱盐水炒) 白芥子(三钱炒) 煨天麻(一两) 炒党参(二两) 淡干姜(五钱) 制南星(五钱) 白蒺藜(一两五钱炒去刺) 制半夏(一两五钱) 炒于术(一两) 茯苓(一两五钱) 白僵蚕(一两五钱) 枳实(一两) 木猪苓(三两) 磁石(七钱水飞) 郁金(一两) 牡蛎粉(一两五钱)广橘红(一两) 上药为末,陈关蛰煎汤泛丸,每晨服二钱。 □ [b]程(左)[/b] 目糊不明,并不红赤肿胀。历投药饵,凡属阴滞之剂,即觉欠适,余则如化湿祛风豁痰之品,尚属和平。脉象沉细而糊。经云、五脏六腑之精气,皆上注于目,而为之睛。又云、瞳子黑眼法于阴。故目疾由于阴精不足者多。然经文又云、阴阳合传而精明也。足见阴虚而阳火离散,与气滞湿郁而真火无光,皆足为障碍之缘起。拟药如左,备质专门名家。 川椒(二两去目) 金铃子(二两) 熟附片(一两) 白蒺藜(三两) 白茯苓(四两) 巴戟肉(二两)左秦艽(一两五钱) 大茴香(一两) 制半夏(一两五钱) 广郁金(一两五钱) 泽泻(一两五钱) 上为细末,用干山药四两酒煮打糊为丸,每服十六七丸,渐加至二十二三丸,盐汤下。 □ [b]左 [/b]膈消之症,叠投清金益阴,制伏君火,大势已退。而口渴终不能全愈,苔黄心糙。良以肺热来自少阴,而胃府浊痰,郁即生热,胃脉通心,故令君火日动不已,则必移肺。兹拟开展气化,弗令胃中有所蕴郁,即是不治热而治热之法也。 炒香豆豉(二两) 炒半夏曲(三两) 南沙参(四两) 紫口蛤壳(二两水飞) 广郁金(一两五钱) 天花粉(二两) 北沙参(三两) 炒黄川贝母(二两) 光杏仁(三两) 炒麦冬(二两) 粉丹皮(一两)茯神(二两) 上药研细末,用枇杷叶膏打糊为丸,每服三四钱。 □ [b]王(左)[/b] 失血往往盈盆而至,然屡经大吐,未几一切如常,若论阴亏,则火且由虚而起,何况血去之甚多乎。今诊右关脉滑大有力,两尺俱觉敛静。其血之上冲,由于胃之湿热蒸燔,迫而使涌,不言可喻。所以血去多而一切如常者,以阳明多气多血故也。刻下左胁时觉霍霍有声,盖胃热上蒸,则肺肝气逆。 调理之策,惟宜清降胃土,而平肺肝,勿犯实实虚虚之戒。 广郁金(二两) 泽泻(一两五钱) 木猪苓(一两五钱) 川连炭(四钱) 枳实(一两) 川贝母(一两五钱去心) 炒黑丹皮(一两二钱) 杏仁霜(二两) 苏子霜(二两) 钉赭石(一两五钱 透研水飞)橘白(盐水炒七钱) 生薏仁(二两) 茯苓(三两) 栝蒌仁(压去油二两) 降香屑(四钱) 牛膝炭(三两)茜草炭(一两五钱) 上为细末,用水炒竹茹三两煎浓汤帚洒泛丸,每服二钱,每日二次。 □ [b]虞(左)[/b] 曲直动摇,风之象也。因有是言,故世俗凡遇心中震荡之疾,莫不以为心血之亏,肝液之耗也。 殊不知动摇虽系风象,而仲景痰饮门中,则曰心下悸者,为有水气,足见悸荡之疾,有虚有实,全在临症辨认之耳。脉象沉弦,面色晦黄,全无阳气有余之象。而每遇操劳,或暮夜临卧之时,心中辄悸,平素多湿之人,正与金匮水停为悸之条符合。用药不宜呆补,温理脾胃,即是补中寓泻,泻中寓补之法也。 上党参(元米炒二两) 广陈皮(八钱) 泽泻(一两五钱) 白蒺藜(去刺炒二两) 东洋参(元米炒三两) 淡干姜(五钱) 藿香梗(一两五钱) 川断肉(一两五钱) 酒炒杭白芍(一两五钱) 野于术(三两) 制附子(七钱) 白蔻仁(三钱另研和入) 云茯苓(四两) 炙黑草(四钱) 生熟薏仁(各八钱)炒沉香曲(一两) 制半夏(一两五钱) 炒牛膝(一两五钱) 浓杜仲(二两) 炒枣仁(一两五钱)炒杞子(一两五钱) 上药为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鲍(右)[/b] 经云、阳气者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肥腠理,司开合者也。病后而四肢常欠温和,似属病伤阳气,阳虚则分肉不温,所以肢为之厥。经又云、阳气者若天与日,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。足见阳气一失其所,尚如此之可畏,何况实系阳虚,而至于四肢厥逆哉。细察脉情,濡而带滞,谓为病后湿郁,阳气不能敷布于四末则可,谓为阳气式微,不能充达于四肢则不可。盖一由于阳气之衰竭,一由于阳气之不治,不可不辨也。若执阳气温分肉之例为言,则与失其所折寿不彰之条刺谬矣。以意会之,自有至理存乎其中。拟补气运湿,以宣其阳气营运之道路。 西潞党(元米炒三两) 煨天麻(一两五钱) 香白芷(一两) 光杏仁泥(三两) 川桂枝(六钱) 野于术(二两炒)白僵蚕(二两炒) 生熟薏米(各一两) 郁金(一两五钱) 草果仁(五钱炒) 云茯苓(三两) 新会皮(一两) 泽泻(二两) 白蔻仁(七钱另研和入) 中川朴(六钱) 制半夏(二两) 本(八钱) 上为细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陈(右)[/b] 经闭之症,大旨为生化不及而营血日枯,或郁滞不宣而营血以痹。则是枯竭之候,形瘦羸弱,内热骨蒸。痹塞之症,寒热往来,咳逆腹痛。一症有一症之见端,断无闭阻数年,仍复起居如常之理。盖经漏淋沥之后,冲任内伤,血虚生热,热复耗血,生化与所耗相抵,故月信为之不行。有所耗亦有所生,故数载之久,起居尚能如旧。仿近贤补气益血,作日就月将之计。 西党参(四两) 全当归(二两五钱酒炒) 山茱萸(去核炒一两) 川断(二两) 生甘草(五钱) 大生地(五两炙) 粉丹皮(二两炒) 川芎(一两二钱蜜水炒) 炙绵 (三两) 泽泻(一两五钱) 炒松麦冬(二两)酒炒杭白芍(一两五钱) 野于术(一两五钱炒) 香附(童便制三两) 炒青蒿(一两五钱) 生山药(三两) 上为细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张建侯[/b] 大病之后,继以失血,失血之后虚象毕集,或恶寒,或恶热,痰多喘促,痰至盈碗,而复火从上升,动辄不寐。前以痰喘之甚。进以小青龙去麻辛,顿退十七。辛温之药,并未动血,苟非饮阻肺降,安能若此。而痰喘甫轻,连宵不寐,此由脾胃之阳气薄弱,营液亦亏,致肝经之阳气,转觉有余。治之之法,清之养之,必碍脾胃,温之化之,必碍营液。夫肝自左升,胆从右降,则木火自熄,然胆不能自降也,必胃降而胆木之气方得下行。计惟有补其脾土,降其胃土,化其浊痰,俾得肺肾交通,胆木不致漂拔,似为一以贯通之道。管窥之见,请质之明敏者,以为然否。 奎潞党(三两) 云茯苓(四两) 枳实(一两五钱) 白蒺藜(去刺炒二两) 炒玉竹(三两) 陈胆星(八钱) 炒于术(二两) 绵 (盐水炒二两) 陈广皮(一两三钱) 制半夏(一两五钱) 上为细末,水泛为丸。 □ [b]尹(右)[/b] 中脘不时作痛,月事不调,白带绵下,甚则头疼眩晕,遍身经脉抽掣,骨节作痛。肝为风木,必得真水涵濡木火,遂其生生之机,自不致有化火生风之弊。今带下频仍,脂液耗损,木失涵养,则厥气冲胃,胃脘作痛。抑则为气,升则为风,风主动摇,所以脉络抽掣,甚而作痛也。宜养血调气,兼益脾肾。至于孕育一层,苟得气血充和,自有造化天然之理。 奎党参(三两) 川断肉(三两) 浓杜仲(三两) 生山药(二两) 熟地炭(三两) 桑寄生(二两酒炒)绵(一两五钱盐水炙) 生胡麻仁(二两) 川芎(一两五钱) 木防己(一两酒炒) 炒香玉竹(二两)制首乌(五两切)白归身(三两酒炒) 炒粉丹皮(一两五钱) 金铃子(切一两五钱) 野于术(一两枳实七钱二味同炒)延胡索(一两酒炒) 紫丹参(二两) 制香附(三两) 生熟草(各三钱) 白芍(二两酒炒) 左秦艽(一两)制半夏(一两五钱) 茯苓神(各一两) 炒杞子(三两) 潼沙苑(盐水炒三两) 砂仁(七钱另研和入) 上药研为细末,用鸡血藤膏一两煎汤,和入白蜜,捣药为丸如桐子大,每晨服二钱,下午半饥时服二钱,俱用开水送下。照方合三分之二。 □ [b]李(左)[/b] 阴阳者,万物之纲纪,变化之父母,左右者,阴阳之道路也,阴阳相贯,如环无端,故太过者病,不及者病,经旨如此。忆自初诊之时,腿股厥而欠温,继则每有重着之处,辄觉脉络不舒。如谓腿股欠温,阳气必虚,虚则不能旁达,理亦近是。岂知阳气衰微,必肌肤淡白而少华色,一经温补,必精神焕发,百病蠲除。而见症如前,容光华泽。补阴而至于血肉之品,则龟甲为阴之极也,补阳而至于血肉之品,则鹿茸为阳之极也,乃服鹿茸在前,诸病杂出在后,脉象濡而带滑,因知阳气并无所损,而有似乎损者,阳气之有所不通也。补泻之关键,毫厘之千里,于此而分。所以并无补养之品,药辄应手,于以知阴阳相贯,则变化生生,自无太过不及之弊。今病象已得减轻,是善后之计,乃及今要务。夫阳气营运,本无所阻,所以阻者湿也。湿土之下,燥气乘之,所以湿郁之甚,而风即暗生,脉络不和,诸象皆由此致。及今之计,惟有运化浊痰,分消湿热。然分化太过,未免戕伐,因以补气之药参之,务期阴阳相生,道路交通,太过不及,各得其平,即是颐养天和之道。爰拟补气培脾养肝,以作调摄之资。而上则宣肺,中则和胃,下则分利膀胱,三焦流畅,湿痰自无容足之地,譬如一室氤氲,洞开前后,顷刻干洁。拙见所及,质之高明者,以为如何。 炙绵 土炒野于术 广藿香 郁金 制半夏 别直参(另研和入)苍术(米泔浸麻油炒黄) 白蔻仁(另研和入) 泽泻 川雅连 猪苓 制首乌(炒切)炒霞天曲 奎党参 云茯苓 生熟薏仁 白归身 陈广皮 苦杏仁(去皮尖炒) 左秦艽 酒炒杭白芍 桑寄生 枳实 桔梗 上药如法研为细末,水泛为丸如绿豆大,丸粒稍大为妙,每晨服三钱,下午半饥时服一钱五分,开水送下, □ [b]祝(左)[/b] 膝膑后屈伸不利,病在阳明有余,阳明病则不能束筋骨而利机关。无如嗣续尚虚,精滑不固。 固其精气,必致湿热壅闭。然精欲其固,湿欲其泄,精之与水,本属两途,即从此意,用通涩并投之法。即请正之。 制半夏(三两) 炒于术(二两) 潼沙苑(盐水炒二两) 覆盆子(二两酒浸九蒸) 广陈皮(一两五钱)川萆 (二两) 山萸肉(一两酒蒸) 泽泻(二两) 芡实(一两) 川断肉(一两) 生米仁(三两) 白茄根(一两五钱) 甘杞子(二两) 莲须(三钱) 木猪苓(二两) 菟丝子(二两酒蒸) 上药研为细末,用金樱子膏打糊为丸如桐子大,上下午半饥时各服二钱,淡盐汤送下。 □ [b]某 [/b]脉右关独大,饮食起居如平人,而面色无华,口有秽气,时觉口渴。夫口臭者,胃热也,口秽且渴,胃热明矣。经云、心者生之本,神之变也,其华在面。今面色无华,又似心经主病。良以心主血,营出中焦,今胃中常被热灼,胃液常不能自养,而欲求救于水,水谷之气,化血微少,血液不充,自不能上华,其面。治之之法,清胃热即所以裕其生血之源,非无理蛮补所能塞责者。 西洋参(三两) 生甘草(七钱) 炒当归(一两) 炒杞子(三两) 大天冬(二两) 肥玉竹(二两)奎党参(三两) 浓杜仲(三两) 大麦冬(二两) 炒山药(三两) 大生地(四两) 大熟地(三两)泽泻(一两五钱) 粉丹皮(二两) 白茯苓(三两) 淡黄芩(一两酒炒) 柏子仁(二两去油) 生于术(一两五钱) 生扁豆皮(二两) 炒枣仁(一两五钱) 竹沥半夏(一两五钱) 橘红(盐水炒一两) 生薏仁(二两) 上药研为细末,用川石斛五两煎浓汤,糊丸如绿豆大,每晨服三钱,开水送下。 □ [b]荣(左)[/b] 右肩臂作痛,前言阳明络虚,风痰入络,化痰宣络,如鼓应桴。调理之计,似可执守成法,无俟更章矣。岂知有不然者。病有标本,标可从治,化痰宣络是也。病标既退,自当及本。即如气喘曾发数次,至今行动每苦气逆,如果因痰而喘,于痰邪之外,别无所因。则于喘过之后,平日必有咯出之痰,何能泯然无迹。吾人呼出之气,出于心肺,吸入之气,入于肝肾,所以肺在上主气之出,肾在下主气之纳。惟下虚斯肾虚,不能仰吸肺气下行,气至中途,即行返出,此其所以为喘也。所以发而止,止而不轻复发者。 以下虽空乏,无所触引,尚堪收摄,惟行动触之,几不能摄耳。肝为肾子,水亏不能涵木,木燥生风,肌肉跳动,时而眩晕,皆风木亢盛之象,故曰病标既退,自当及本。拟益肾阴而不涉腻滞,助肾气而不涉刚燥,仍参蠲饮以治其上。 制首乌(四两炒) 阿胶珠(二两) 大生地(姜汁炙四两) 杭白芍(一两五钱) 炒杞子(三两) 云茯苓(二两) 浓杜仲(二两) 广橘红(一两) 生蒺藜(二两) 酒炒白归身(一两五钱) 小胡麻(一两五钱) 川断肉(一两五钱) 煨天麻(一两) 大有 (二两防风三钱煎汁炒) 盐水炒潼沙苑(二两)龟板胶(二两牡蛎粉炒) 吉林小兼条参(一两另研和入) 生牡蛎(二两另研和入) 大天冬(一两五钱) 大麦冬(一两五钱) 炒萸肉(一两五钱) 牛膝炭(一两) 滁菊花(一两) 桑寄生(二两) 炙黑草(五钱)炒于术(一两五钱)制西洋参(二两) 上为细末,用桑枝膏打糊为丸,每晨空心服三钱,下午半饥时服一钱五分,开水送下。 □ [b]某 [/b]夙有哮喘,肺气不克下降,脾土不主运旋,始则生痰聚饮,继则气机凝滞,不能通泄,以致少腹疝瘕,脐下有形,小腹胀满,按之坚硬。少腹两旁属肝,居中为冲脉,经谓冲脉为病,男子内结七疝,女子带下瘕聚。良由冲气不调,则脉络皆阻,为积为聚,由是来矣。宜宣通脉络。勿谓冬季膏丸,须藉滋补以养生却病,邪之不去,正与何有。 全当归(一两酒炒) 制香附(一两) 薄橘红(八钱) 泽泻(七钱) 炒小茴(三钱) 川芎(蜜水炒五钱) 制半夏(一两) 炒薏仁(一两五钱) 柏子仁(一两五钱去油) 吴萸(盐水炒三钱) 楂炭(一两五钱) 白茯苓(一两五钱) 酒炒杭白芍(七钱) 甘杞子(一两五钱) 生熟草(各一钱) 台乌药(八钱) 酒炒延胡索(八钱) 上徭桂(一钱五分另研和入) 金铃子(一两) 干苁蓉(一两) 上药研为细末,用青葱连根叶三十茎,打烂糊药为丸,如药末嫌干,可加浓米汤,每晨服二钱,下午半饥时服一钱,俱用开水送下。 □ [b]钱(左)[/b] 卧则气逆,大便兼旬方解,四肢不时厥冷,甚则胸中热辣,似在线冲,得呕酸水则松,腿股筋掣,遗精频发。脉沉弦,苔白。此由痰饮内伏,上阻肺气则气逆,下困脾运则脾约,阳气之流行为之不宣。胃土失降,胆木漂拔,精关为之混淆。徒事呆补无益也。拟补气蠲饮,分化泄浊法。 别直参(一两五钱另研和入) 炙绵 (三两) 炒杞子(二两) 干苁蓉(一两五钱) 炒于术(二两) 炙黑草(五钱) 枳实(八钱) 霞天曲(二两炒) 浙茯苓(四两) 干姜(七钱蜜炙) 白蒺藜(二两) 浓杜仲(二两) 制半夏(三两) 川桂木(七钱) 川萆 (二两) 泽泻(一两五钱) 煨天麻(一两) 木猪苓(二两) 左秦艽(一两) 广陈皮(一两五钱) 上药研为细末,水泛为丸,每日下午服二钱,晚间服二钱,俱用开水送下。如大便不通,每日空心服玉壶丹八分,亦用开水送下,服三四日后即停,不可常服。 □ [b]葛(右)[/b] 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,理之常也。中脘作痛,显属肝木冲侮胃土,而头目昏晕,心下怔悸。仲圣云、心下悸者为有水气。则知胃少通降,浊邪攒聚,疏和肝胃,尤必以祛逐浊邪为主。 制半夏(一两五钱) 高良姜(五钱) 淡姜渣(三钱) 茯苓(三两) 炙黑草(四钱) 甜广皮(一两五钱)公丁香(四钱) 藿香梗(三两) 吴萸(三钱) 广木香(六钱) 炒枳壳(一两二钱) 台乌药(一两五钱)缩砂仁(七钱另研和入) 白蒺藜(二两) 炒枣仁(二两) 杭白芍(一两) 炒杞子(三两) 野于术(八钱)东洋参(二两) 制香附(三两) 上药如法炮制,研为细末,用薤白头一两打烂,水煎取汁,打糊为丸如绿豆大,每半饥时服三钱。 □ [b]俞(左)[/b] 疟后忽起遗泄,旋至多梦纷纭,体软力乏夫心实则梦可惊可忧,心虚则纷纭多梦。今脉象浮滑,且进厘清之剂,遗泄转减。此盖由脾湿有余,扰动精关,心胆气浮,故有似心虚见象也。 炒党参(二两) 制半夏(二两) 海蛤粉(三两) 白蒺藜(二两) 甜冬术(三两) 川萆 (一两五钱) 茯苓(三两) 辰砂(五分) 泽泻(一两五钱) 粉丹皮(一两五钱) 生甘草(四钱) 远志肉(六钱) 生薏仁(八钱) 橘红(一两) 桑皮(七钱) 枳实(一两) 金箔(三张) 上药研细,用大淡菜三两,打糊为丸如桐子大,每日早晚各服二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