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证

[b]论[/b] 《内经》曰∶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。又曰∶怒则气逆,甚则吐血。又曰∶阳明厥逆,喘咳身热,善惊衄呕血。 又曰湿淫汗出为鼽衄。又曰∶脾移热于肝,则为惊衄。胞移热于膀胱,则癃而溺血。又曰∶结阴者,便血一升,再结二升,三结三升。又曰∶卧则血归肝,肝受血而能视(一云目得血而能视,此云肝者,盖目为肝之外候)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又曰∶心出血,肝纳血。肺出气,肾纳气。夫人身之气血者,情性之所根据附,并行不悖,循环无端。经曰∶一息不运则机缄穷,一毫不续则穹壤判。若夫暴喜伤心,则气缓而心不出血,故肝无所受。或暴怒伤肝,则气逆而肝不纳血,故其血无所归。又若房劳过度,以致阴火沸腾,血从火起,故错经而妄行也。是以从肺而上溢于鼻者,曰衄血。从胃而上溢于口者,曰呕血。夫所谓络血唾血者,出于肾也。咳血嗽血者,出于肺也。有痰带血丝出者,或从肾或从肺来也。其血出于小便者,曰溺血,曰血淋。出于大便者,曰肠风痔血。粪前来者曰近血,粪后来者曰远血,流结于肠胃之间而成积者曰血瘕血蔑。大抵血从下流者为顺,易治;血从上溢者为逆,难治。丹溪曰∶口鼻出血;皆是阳盛阴虚,有升无降,血随气上,越出上窍,法当补阴抑阳,气降则血归经。又曰∶诸见血为热证。正经所谓知其要者,一言而终,不知其要者,流散无穷,此之谓也。 [b]脉法[/b] 《内经》曰∶脉来如悬钩,为衄血常脉。脉至而搏,血衄身热者死。肠 下脓血,脉悬绝则死,滑大则生,血温身热者死。 《脉经》曰∶脉得诸涩濡弱,为亡血,脉来轻轻在肌肉,尺中自浮,目睛晕黄,衄血未止;晕黄去,目睛慧了,知衄当止。太阳脉大而浮,必衄吐血。 病患面无血色,无寒热,脉沉弦者,衄也。 脉浮弱,手按之绝者,下血;烦咳者,必吐血。 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、亡血、失精。 脉芤为失血,涩为少血。 脉弦而紧,胁痛,肝脏伤,主有瘀血。 吐血唾血,脉滑小弱者生,实大者死。 唾血,脉坚强者死,滑濡者生。 [b]方法[/b] 丹溪曰∶口鼻出血,皆是阳盛阴虚,有升无降,血随气上,越出上窍,法当补阴抑阳,气降则血归经。 按∶此语虽见前论,盖一章之大旨,故重录以示学人。 衄血,凉血行血为主,犀角地黄汤入郁金。 一方 用荆芥穗研服,或用萝卜上半段杵汁服,又以汁滴入鼻窍中,或灸大椎及哑门穴二、三壮,俱可止之。 《本草衍义》以萱草叶洗净,研汁一盏,入生姜汁三分之一,细细呷之,治大热衄血。 吐血是火载血上,错经妄行,脉必大而芤(大则发热,芤则热失血。) 大法,四物汤加炒栀子、童便、姜汁、竹沥。 ─方 用韭汁(一方,凡血逆行,或吐血,或唾血,或见血腥气,用韭汁服之最妙)、童便、姜汁磨入郁金饮之,其血自清。如无郁金,以山茶花代之。一方,用郁金末,以姜汁、童便和好酒调服。 吐血,大全良方四生丸甚妙(亦治衄血)。 又方 童便调香附末服之。 又方 童便二分,酒一分,擂侧柏叶,温饮之。 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,经曰∶怒则气逆,甚则呕血。 一方 治吐血不止,用干姜炮为末,童便调服。 山栀子,最能清胃脘之血。 有先吐血、后有痰者,是阴虚火盛,四物汤为主,加痰火药。若先吐痰而后血多者,是积热,降痰火为急。 有暴吐紫血成块者,是热伤血结于中,吐出为好,用四物汤加清热等药调之。 唾血(鲜血随唾而出)出于肾,亦有瘀血内积,肺气壅遏,不能下降,用天门冬、麦门冬、知母、贝母、桔梗、黄柏、熟地黄、远志,或加干姜。 咳血(嗽出痰内有血)痰盛心热,多是血虚,用青黛、栝蒌仁、诃子、贝母、海石、山栀子为末,姜汁蜜丸噙化,嗽盛者加杏仁,后以八物汤加减调理(痰盛者宜更加痰药)。 咯血,用姜汁、童便、青黛入血药中用,如四物汤、地黄膏、牛膝膏之类(有咯血痰带血丝出者同治,但宜加痰药)。 舌上无故出血如线,用槐花炒为末掺之。一方,用蒲黄炒焦为末敷之,极妙。 大便下血,有热有虚,热用四物汤加炒山栀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胶,虚用四物汤加干姜(炮)、升麻。 便血,用白芷、五倍子为丸服效。 便血,有风邪下陷者,盖风伤肝,肝生血故也,宜升提之,四物汤加防风、荆芥、升麻、柴胡、秦艽、槐花、条芩、地榆、枳壳,煎服。 有湿伤血者,宜行湿清热,苍术、白术、黄连、黄柏、当归,川芎、芍药、地榆、槐花,水煎服之。 因积热下血,用苍术、陈皮各一两半,连翘五钱,黄连、黄芩、黄柏各七钱半,炒为末,生地黄膏丸服。 肠风下血,独在胃与大肠出,用黄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 一方 用大黄、煨桃仁(去尖另研)各三钱,当归、槟榔、皂角仁、黄柏、荆芥穗、枳壳各五钱, 皮(炙黄)、黄连(炒)、秦艽、槐角子各一两。上为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汤送下。如鲜血下甚者,棕榈灰、莲房灰各五钱。 凡经血逆行,或血腥,或吐血、唾血,用韭汁服,自清。 □ [b]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七条)[/b] □ [b]人参饮子[/b](东垣) 治衄血。 麦门冬 当归身 白芍药 甘草(各一钱) 人参 黄 (各一钱五分) 五味子(九枚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温服。 痰涎杂血出于脾,葛根、黄 、芍药、黄连、川归、沉香末、甘草,水煎服。(丹溪) [b]三黄补血汤[/b](东垣) 治吐血。 黄 川归 柴胡(各一钱) 熟地黄 川芎(各一钱五分) 芍药 生地黄(各二钱) 牡丹皮 升麻(各五分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温服。 一方 治痰嗽吐血。 红花 杏仁(去皮尖,另研) 紫菀茸 鹿茸(酥炙) 枇杷叶(拭去毛,姜汁涂炙黄) 木通(各一两) 大黄(五钱) 上为细末,蜜丸龙眼大,噙化。 [b]黄 散[/b](东垣) 治咳血成劳。 黄 麦门冬 熟地黄 桔梗 白芍药(各一钱) 甘草(五分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去渣温服。 一方 治痰带血咳出。 白术(一钱五分) 川归 芍药 牡丹皮(各一钱) 桃仁(五分,研) 栀子(七分半,炒黑色) 生甘草(三分) 麦门冬(五分) 上细切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去渣温服。 [b]鸡苏散[/b](济生) 治劳伤肺经,咳嗽有血。 鸡苏(即薄荷) 黄 (各五分) 生地黄 阿胶珠 贝母 白茅根(各一钱) 桔梗 麦门冬 蒲黄(炒黑色) 甘草(各五分) 细切,水煎服。 [b]薏苡仁散[/b](东垣) 治肺损嗽血。 薏苡仁(不拘多少) 上一味,研细末,以 猪肺一个煮熟,蘸药食之。 [b]又方[/b](丹溪) 用猪心一个,竹刀 开,入沉香末一钱重,大半夏七个,入在心中,纸包数重,外以童子小便沃湿, 火煨熟,取去半夏吃之,嗽血、吐血皆效。 [b]一方[/b](丹溪) 治溺血,山栀子饮。 栀子(不拘多少,炒黑色) 上为细末,水煎,连渣服。 [b]一方[/b](丹溪) 用小蓟根、琥珀二味为末,水煎服之。盖二物能治下焦热结血淋。 [b]又方[/b](丹溪) 治溺血神效。 生地黄(四钱二分) 小蓟根 滑石 通草(炒) 蒲黄(炒) 淡竹叶 藕节 当归(酒浸) 山栀子(炒黑色) 甘草(炙,各七分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去渣温服。 治溺血因血虚者,用四物汤加牛膝膏服。(丹溪) [b]一方[/b] 治溺血。用五苓散合四物汤煎服效。(丹溪) 凡用血药,不可单行单止,又不可纯用寒凉药,必加辛温升药,如加凉药用酒煮、酒炒之类,乃寒因热用之法也。 □ [b](丹溪)[/b] (局方)[b]一方[/b] 治小儿尿血。用甘草、升麻煎汤,调益元散。 [b]犀角地黄汤[/b](局方) 治衄血及吐红。 犀角(镑) 赤芍药 牡丹皮 生地黄(各一钱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煎,食后服。 [b]四生丸[/b](局方) 治吐血、衄血,阳乘于阴,血热妄行。 生荷叶 生艾叶 生地黄 生侧柏叶上各等分细研,为丸如弹子大,每服一丸,水煎或盐汤化下。 [b]圣饼子[/b](丹溪) 治咯血。 青黛(一钱) 杏仁(四十个,以黄蜡煎炒黄色) 上研杏仁细,入青黛捏作饼子,用时以柿饼一个破开,以药饼置于柿中合定,湿纸包,炮煨,连柿饼研细,米饮调下。 [b]地榆汤[/b](东垣) 治结阴便血不止,渐而极多。 地榆(四钱) 生甘草(一钱五分) 炙甘草(一钱) 缩砂(七枚,另研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温服。 [b]结阴丹[/b](东垣) 治结阴肠风脏毒下血等证。 枳壳(炒) 葳灵仙 黄 陈皮 樗根皮 何首乌 荆芥穗(各等分) 上细末,酒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清米饮入醋少许送下。 [b]椿皮散[/b] 治血痢及肠风下血,神验。 樗根白皮(二两) 槐角仁(四两) 枯白矾(二两) 炙甘草(一两) 上为细末,每服三钱,清米饮调下。 [b]乌梅丸[/b] 治大便下血如神。 僵蚕(一两,炒) 乌梅肉(一两五钱) 上为细末,醋糊为丸,醋汤下三、五十丸,空心服。 [b]槐花散[/b](本事) 治肠风脏毒下血。 槐花(炒) 侧柏叶(杵) 荆芥穗 枳壳(麸炒黄色) 上各等分为末,每服二钱,空心米饮调下。 [b]加减四物汤[/b](东垣) 治肠风下血。 侧柏叶 生地黄 当归 川芎(各八分) 枳壳(麸炒) 荆芥穗 槐花(炒) 甘草(炙,各四分) 地榆 条黄芩 防风(各六分) 乌梅(大者,一个) 上细切,作一服,加生姜三片,煎至一盏,去渣空心温服。 [b]当归和血散[/b](东垣) 治肠 湿毒下血。 槐花(炒) 青皮(各六分) 当归身 升麻(各一钱) 川芎(四分) 荆芥穗 熟地黄 白术(各六分) 上为细末,每服三钱,米饮调下。 [b]枳壳散[/b] 东垣曰∶血清而色鲜者肠风,血浊而黯者为脏毒,粪前来者为近血,粪后来者为远血,此药并皆治之。 枳壳(十两,麸炒黄色) 甘草(三钱,炙) 上为细末,每服一钱,空心米饮调,送下酒煮黄连丸。 [b]酒煮黄连丸[/b](东垣) 黄连(去须,十二两) 好酒(五升) 上将黄连细切,以银石器盛酒,煮黄连待酒干尽为度,焙干为末,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服。 [b]秘方枳壳汤[/b](局方) 治大便肠风下血。 枳壳(一两,麸炒黄色) 黄连(二两,以槐花四两同炒,去槐花不用) 上二味,量水煎浓汁,食前温服。 [b]槐角丸[/b](局方) 治五种肠风下血,痔漏脱肛,并皆治之。 槐角(二两,炒) 地榆 黄芩 当归 防风 枳壳(麸炒,各一两) 上为细末,酒面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清米饮送下。 [b]升阳去热和血汤[/b](东垣) 治肠 下血,另作一派,其唧唧然出者,有力而远,四散如筛,肠腹中作痛,热毒所作也。 陈皮(二分) 熟地黄 当归身 苍术 秦艽 肉桂(各三分) 生地黄 牡丹皮 生甘草(各五分) 升麻(七分) 炙甘草 黄 (各一钱) 白芍药(一钱五分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二盏,煎至一盏,食前稍热服。 [b]升阳补胃汤[/b](证治及详,见《兰室秘藏》泻痢门。) [b]生地黄散[/b] 治郁热衄血、咯血、吐血等证。 枸杞子 柴胡 黄连 地骨皮 天门冬 白芍药 甘草 黄芩 黄 生地黄 熟地黄(各五分) 上细切,作一服,水一盏半,煎至一盏,温服。 [b]玉屑膏[/b] 治热血。 黄 人参上二味,各等分为末,用萝卜大者,切片浓一指许四、五片,蜜淹少时,蘸蜜炙干,尽蜜二两为度,勿令焦,点药未吃,不拘时,仍用盐汤送下。 龙骨散 治衄血不止。凡九窍出血,皆可止之。 龙骨(不拘多少) 上一味细研,次入臭中即止。 [b]麝香散[/b] 治鼻衄不止。 白矾(枯) 龙骨(各五钱) 麝香(一分半) 上各另研和匀,每用时,先以冷水洗鼻孔净,然后用药吹入孔内,或以湿纸捻蘸入亦妙。 [b]经验方[/b] 治泻血。 百药煎(一两,以五钱烧灰存性) 上共研细,饭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四十丸。或以米汤调下末子二、三钱亦可。 [b]又方[/b] 治前证。 用干柿饼烧灰存性,清米饮调下二、三钱,立止。 [b]桃仁承气汤[/b] 治男子妇人血结胸,手不可近,及中焦蓄血,妄言见鬼,昏迷如狂,及久病胃脘疼痛,蓄血等证。 [b]抵当汤[/b] 治下部蓄血,脐下结痛满硬等证。(二方并见伤寒门) [丹溪活套]云∶凡诸见血证,皆是阳盛阴虚,君相二火亢甚,煎迫其血而出诸窍也,悉宜四物汤加知母、黄柏补阴降火之剂为主治。如衄血、咳血或痰带血丝出者,皆从肺中来也,本方加酒洗蒲黄、黄芩、茅花等药,以泻肺火。 如呕血、吐血,此从胃中来也,本方加石膏、知母等药,以泻胃火。唾血、咯血及潮热咳血,此血从肾中来也,本方用栀、柏,皆当以盐、酒炒,更加肉桂一分许,以泻肾火。如小便血于溺窍中出,涩数成淋成痛,或杂尿而出者,此从膀胱中来也,本方加栀子仁、瞿麦、牛膝、滑石之类,以泻膀胱之火。如小便出血不痛者,此心移热于小肠,故血从精窍中出也,本方加黄连、栀子、条芩之类,以泻本经之火。大便未粪而血先来者,谓之近血,知其从大肠中来也,本方加槟榔、枳实、槐花、条芩之类,以泻大肠之火。如大便粪而血来者,谓之远血,知其从小肠中来也,本方木通、萸炒黄连之类,以泻小肠之火。夫血出于口鼻者,或加犀角、芩、连之类以清之,或加茅花、藕节、棕榈灰、炒蒲黄之类以止之,或加韭汁、童便、山茶花、牡丹皮之类以消之。其血出于大便者,或加槐花、侧柏叶、条芩之类以清之,或加地榆、荆芥、白芷、茅根之类以止之。其血出于小便者,或加瞿麦、麦门冬、栀子仁之类以清之,或加滑石、木通、大小蓟之类以行之。 或行之,或清之,或止之,皆当视其证新久缓急而施治之,俱以四物为君主之药也。 □ [b](祖传方)[/b] 治小便溺血。 用车前草叶 金陵草叶(俗名墨斗草) 上二味,捣取自然汁一盏,空腹饮之,立止。 [b]又发灰丸[/b] 用小儿胎发,如无,以壮年无病患头发,剪切者为上,自落者次之,烧灰细研,别用新取侧柏叶捣汁,调糯米粉,打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汤送下,或煎四物汤送下尤妙,空心服之。 [b]又方[/b] 治大便下血。 用 竹叶烧灰存性,米糊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空心米饮送下。 □ [b](医案)[/b] 一男子年四十余,素饮酒无度,得大便下血证,一日入厕二、三次,每次便血一升许,予以四物汤加条芩、防风、荆芥、白芷、槐花等药,连日与服,不效,后用橡斗烧灰二钱七分,调入前药汁内服之,又与灸脊中对脐一穴,血遂止而平安,其病自此不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