痉厥

[b]李[/b] 先因呕吐腹痛。随即昏迷。此气火痰上蒙清神为厥。先用乌梅擦牙。令牙关得开。然后用药。(痰火上闭)至宝丹三分。 [b]某[/b] 阳气暴张。精绝。令人煎厥。(煎厥) 细生地(一两) 阿胶(三钱) 出山铅(打薄五钱) 调珍珠末(一钱)细生地 元参 龟胶 阿胶 淡菜 蚌水 [b]又[/b] 液涸消渴。都是脏阴为病。前议填阴。药汁浓腻不能多进。但胃口不醒。生气何以再振。阳明阳土。非甘凉不复。况肝病治胃。自来有诸。 人参 麦冬 川斛 新会皮 白粳米 干佩兰叶 [b]王[/b](四一) 经云。烦劳则张。精绝。辟积于夏。令人煎厥。夫劳动阳气弛张。则阴精不司留恋其阳。虽有若无。故曰绝。积之既久。逢夏季阳正开泄。五志火动风生。若煎熬者然。斯为晕厥耳。治法以清心益肾。使肝胆相火。内风不为暴起。然必薄味静养为稳。 连翘心 元参心 竹叶心 知母 细生地 生白芍 [b]某[/b](二九) 肾厥。由背脊而升。发时手足逆冷。口吐涎沫。喉如刀刺。盖足少阴经脉。上循喉咙。挟舌本。 阴浊自下上犯。必循经而至。仿许学士椒附意。通阳以泄浊阴耳。(肾厥) 炮附子 淡干姜 川椒 胡芦巴 半夏 茯苓 姜汁泛丸。 [b]某[/b] 肾厥。气逆至头。玉贞丸二十粒 [b]盛[/b](四九) 脐上心下热炽。咽喉间陈腐气。遂神昏仆厥。经时汗出而醒。病来口涌血沫。乃膻中热拥以致心窍受蒙。若非芳香清透。不能宣通络中瘀痹。(膻中热郁心窍蒙) 生乌犀角(一两) 天竺黄(一两) 丹参(一两) 郁金(一两) 云茯神(一两) 石菖蒲(五钱)麝香(一钱) 冰片(五分) 各生研。野赤豆皮煎汤泛丸。竹叶汤送下二钱。食后服。 [b]谢[/b](女) 热郁于内。则机窍不灵。春令升泄。木火化风旋扰。螈 搐搦。有癫痫之虑。不可进通经。再劫其阴液。 细生地 郁金 犀角 丹参 石菖蒲 生白芍 竹沥 [b]又[/b] 火淫于内。治以苦寒。佐以咸寒。 黄连 黄芩 黄柏 黑山栀 牡蛎 生地 冲入方诸水 [b]又[/b] 脉左坚。经阻半载。戌亥阴时。厥逆肢掣。超时方苏。即欲渴饮。龙荟宣窍。咸苦清火未效。且大便两旬不解。定是热结在血。仿古人厥应下之义。用张子和玉烛散。玉烛散。 [b]罗[/b] 温邪内陷。津液被劫。厥阳挟内风上逆。遂致痉厥。(温邪劫液风阳上逆) 生牡蛎 阿胶 熟地炭 生白芍 炒远志 石菖蒲 [b]又[/b] 厥阴误进刚药。五液劫尽。阳气与内风鸱张。遂变为痉。平昔内损。继以暴邪。本属难调。此阴气竭绝。戌亥当防。 熟地炭 磁石 生白芍 木瓜 远志 茯神 [b]毛[/b] 瘦人而病温热。神呆舌赤。诊脉时。两手牵掣震动。此津液受劫。肝风内鼓。是发痉之原。 议以养胃汁。熄肝风。务在存阴耳。用仲景复脉汤法。去参姜桂。 [b]余[/b] 脉细促。神迷。舌缩言謇。耳聋。四肢牵引。牙关不紧。病已月余。乃温邪劫液。阳浮独行。内风大震。变幻痉厥危 。议以育阴熄风法。必得痉止神清。方有转机。 阿胶(二钱) 鸡子黄(一枚) 人参(秋石拌烘一钱) 天冬(一钱) 细生地(二钱) 白芍(一钱半) [b]又[/b] 神气稍苏。脉来敛静。五液交涸。风阳尚动。滋液救其焚燎。清补和阳去热。用药全以甘寒。 津液来复。可望向安。 阿胶 人参 淡菜 鲜生地 天冬 川斛 [b]毛[/b] 少阴不藏。温邪深入。喘促汗出。渴不多饮。舌辛似缩。症非轻小。拟用复脉汤。为邪少虚多之治。去姜。 [b]又[/b] 舌绛汗泄。齿燥痰腻。热劫津液。最防痉厥。复脉汤去姜桂。 [b]唐[/b] 积劳伏暑。欲寐时。心中轰然上升。自觉神魂缥缈。此皆阳气上冒。内风鼓动。所以陡然昏厥。(暑邪内陷胞络闭结) 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生地 麦冬 竹叶心 [b]方[/b] 热闭神狂。因乎食复。畏人与肢筋牵动。仍属暑病变痉。通三焦以清神明。冀有转机。紫雪丹二钱。 [b]又[/b] 舌欲痿。肤燥筋掣。热劫脂液殆尽为痉。用河间甘露饮。再服紫雪丹一钱。 [b]杨[/b] 暑由上受。先入肺络。日期渐多。气分热邪逆传入营。遂逼心胞络中。神昏欲躁。舌音缩。手足牵引。乃暑热深陷。谓之发痉。热闭在里。肢体反不发热。热邪内闭则外脱。岂非至急。考古人方法。清络热必兼芳香。开里窍以清神识。若重药攻邪。直走肠胃。与胞络结闭无干涉也。 犀角 元参 鲜生地 连翘 鲜菖蒲 银花 化至宝丹四丸 [b]金[/b] 暑热结聚于里。三焦交阻。上则神呆不语。牙关不开。下则少腹冲气。小溲不利。邪结皆无形之热闭塞。渐有痉厥之状。昨大便既下。而现此象。岂是垢滞。议芳香宣窍。通解在里蕴热。 紫雪丹一钱五分 开水化匀三服。 [b]鲍[/b] 舌白。渴欲冷冻饮料。气促。呛咳而呃。胸闷昏谵。此暑风湿热秽浊痹塞。宿垢尚在小肠。旬日间渐变痉厥。是为险机。议逐秽结。以冀稍清。 大杏仁 连翘心 竹叶心 川贝母 菖蒲根汁 辰砂益元散煎药化牛黄丸一服。 [b]蔡[/b] 暑湿热。都着气分。乃消食苦降滋血乱治。热炽津涸。舌板成痉。究竟邪闭阻窍。势属不稳。 人参 生甘草 石膏 知母 粳米 [b]潘[/b](二八) 肝阳化风。上冒为厥。风阳内烁。脂液涸而作痛。此非实症。刚燥忌用。(肝风) 生地 阿胶 牡蛎 天冬 茯神 生白芍 [b]夏[/b](五二) 中年以后。阳气日衰。是下焦偏冷。阳不及护卫周身。气分更虚。右肢如痿。当春地气上升。 身中肝风大震。心嘈嗔怒。痰涌音哑。乃厥象也。皆本气自病。最难见效。 熟地 熟淡附子 牛膝炭 炒麦冬 远志炭 茯苓 [b]马[/b] 面青 白。入夜颧颊渐赤。耳聋。舌心干板而缩。并不渴饮。间有寒战后热。此厥阴肝脏液涸风旋。势成痉厥危症。勉从经旨之训。肝苦急。当食甘以缓之。 甘麦大枣汤加阿胶。 [b]陆[/b] 面青。头痛动摇。手足搐搦牵掣。惊吓恼怒。病从肝起。如饥求食。昼夜无寐。都是肝风盘旋鼓舞。渐为痫厥。此乃五志之病。 阿胶 牡蛎 生地 天冬 小麦 生白芍 [b]某[/b] 冲气巅胀厥。龙荟丸一钱二分。 [b]顾[/b] 此痿厥也。盖厥阴风旋。阳冒神迷则为厥。阳明络空。四末不用。而为痿厥。午后黄昏。乃厥阴阳明旺时。病机发现矣。凡此皆属络病。金匮篇中有之。仲景云。诸厥宜下。下之利不止者死。明不下降之药。皆可止厥。但不可硝黄再伤阴阳耳。但积年沉 。非旦夕速效可知矣。 活鳖甲 真阿胶 方诸水 鲜生地 元参 青黛 [b]又[/b] 照前方去元参加天冬。 厥从肝起。其病在下。木必得水而生。阴水亏。斯阳风烁筋。而络中热沸即厥。拙拟血属介类。味咸入阴。青色入肝。潜阳为法。 [b]又[/b] 阴络空隙。厥阳内风掀然鼓动而为厥。余用咸味入阴和阳。介类有情之潜伏。颇见小效。 但病根在下深远。汤剂轻浮。焉能填隙。改汤为膏。取药力味重以填实之。亦止厥一法。 鲜鳖甲 败龟版 猪脊髓 羊骨髓 生地 天冬 阿胶 淡菜 黄柏熬膏。早服七钱。午服四钱。 [b]林[/b] 据说六七年前。惊骇起病。气从左胁有声。攻及胸膈。心中胀极。气降胀减。必汗出溲溺。 此属肝厥。凡烦劳动怒。即刻举发。肝木风火内寄。其来必骤。且有声音。久恙非汤药可投。缓调须用丸药。更发作自必轻减。 人参 干姜 附子 桂枝 川椒 小川连 川楝子 当归 白芍 乌梅肉丸 [b]顾[/b] 平昔肠红。阴络久伤。左胁下宿瘕。肝家风气易结。形瘦面青。阴虚。阳气易冒。血络不得凝静。诸阳一并遂为厥。冲气自下犯胃为呃。症似蓄血为狂。奈脉细劲。咽喉皆痛。真阴枯槁之象水液无有。风木大震。此刚剂强镇。不能熄其厥冒耳。 生鸡子黄(一枚) 真阿胶(二钱) 淡菜(泡洗五钱) 龟版(五钱) 冲入热童便一杯。 [b]戴[/b] 酒客中虚多湿。阳明素虚。厥阴来乘。当谷雨土旺用事。风木与阳俱升逆。郁冒而厥。此平昔积劳内因。与外邪无涉。阅医多用风药。是再伤肌表护卫之阳。乃召风以致中耳。 川桂枝 羚羊角 炒半夏 橘红 明天麻 茯苓 当归 钩藤 [b]吴[/b](三十) 肝风痫厥。迅发莫制。都因肾真内怯。平素多遗。诊脉芤弱。议用固本丸。固本加五味萸肉龙骨金箔蜜丸。 [b]谢[/b](五八) 有年下虚。春木自地而升。阳浮上蒙清窍。 经云。下虚上实。为厥癫疾。肝风内震。倘加恼怒。 必致厥仆痱中。大忌攻痰祛风药。 熟地 天冬 萸肉 五味 牛膝 龟甲 磁石 茯神 远志 菖蒲 [b]夏[/b](十九) 少腹气攻有形。呕吐头胀。阴脉不至头。而厥阴脉上至巅顶。四肢逆冷。即厥象也。不是疟母宿冷。肝脉环绕阴器为遗泄。(厥阴寒厥) 炒黑川椒 川楝子 炒橘核 青木香 小茴香 茯苓 [b]王[/b] 右脉已伏。左小紧。四肢冰冷。干呕烦渴。厥阴浊泛。胃阳欲绝。此属痛厥。姑以辛热泄浊通阳。 泡淡吴萸 制附子 川楝子 延胡索 淡干姜 茯苓 [b]又[/b] 脉微为无阳。下利冷汗。呕逆不食。肢厥不肯回阳。一团浊阴阻蔽。却有闭脘之危。议四逆之属。护阳驱浊。 人参 淡附子 枳实 茯苓 生淡干姜 [b]又[/b] 肢厥恶心吞酸胸满。大便不通有六日。 川连 淡干姜 人参 枳实 陈皮 半夏 茯苓 [b]史[/b] 温热已入厥阴。阴伤。致风阳上巅。遂为痉厥。厥发丑寅。阳明少阳之阳震动。昨进咸苦。清其阴分之热已效。今复入镇阳以止厥。(厥阴热邪) 生地 天冬 阿胶 鸡子黄 生龙骨 小麦 [b]蒋[/b] 眩晕。心痛胀。呕吐涎沫。周身麻木。此厥阴肝脏中阳。过胃贯膈。逆冲不已。有痉厥之意。 川连(吴萸煮) 干姜 川楝子 乌梅 牡蛎 白芍 [b]又[/b] 开泄和阳入阴已效。当停煎药。龙荟丸。 [b]程[/b] 厥邪热深。生姜性辛温。大泄肝阴。阳遂上冒。心热晕厥。但阴虚热炽。苦寒不可多进。以滋阴却热为稳。 生鳖甲 鲜生地 生白芍 知母 山栀 橘红 [b]张[/b] 未病先有惊恐。先寒战。后发热。心中极热。干呕烦躁。渴饮冷。仍不解渴。诊脉小弦。舌白无胎。曾肢冷如冰。此热邪已入厥阴肝经。所谓热深厥深也。病全入里。极为棘手。议用紫雪丹。 开深伏之热结。取其芳香宣窍。冀得躁扰势缓。方有转机。紫雪丹二钱。 [b]王[/b] 心中疼热。耳聋自利。热邪已入厥阴。三日不厥。方有好音。 郁金 川连 秦皮 黄芩 连翘心 石菖蒲汁 [b]某[/b] 先发水痘。已感冬温。小愈不忌荤腥。余邪复炽。热不可遏。入夜昏烦。辄云头痛。邪深走厥阴。所以发厥。诊脉两手俱细。是阳极似阴。鼻煤舌干。目 黄。多属邪闭坏败。谅难挽回。用凉膈散。 [b]伍[/b](女) 室女经来。冲脉自动。动则阳升。内风绕旋不息。为薄厥煎厥。阳明虚。胃失降。厥阴热。肝愈横。风阳上冒。清空神迷。诸窍似阻。皆入夏大地发泄之征。本虚表实。先理其实。议用局方龙荟丸。纯苦直降。非汤饮留连肠胃之比。每服三钱。不拘二三次分服。接用复脉法。去参姜桂。(肝风烁阴) [b]施[/b](氏) 诸厥属肝。肝病犯胃。为呕逆腹痛。乃定例也。诊脉虚小。望色 白。据述怀妊。病竟不发。思中流砥柱。斯肝木凝然。则知培植胃土。乃治病法程矣。(肝逆胃虚) 六君子去术皮加芍药木瓜煨姜南枣。 [b]某[/b](氏) 厥属肝病。几番病发。都因经水适来。夫血海贮聚既下。斯冲脉空乏。而风阳交动。厥之暴至之因由也。咸寒濡润。亦和阳泄内风之义。治之未应。下焦独冷。喉呛胸痹。思冲脉乃阳明所属。阳明虚则失阖。厥气上犯莫遏。内经治肝不应。当取阳明。制其侮也。暂用通补入腑。取乎腑以通为补。小半夏汤加白糯米。 [b]龚[/b](三一) 诸厥皆隶厥阴。疝瘕。心热胁胀。中消便难。乃肝阳内风。妄动消烁。犯及阳明矣。经言治肝不应。当取阳明。肝胃一脏一腑相对。不耐温补者。是肝用太过。肝体不及也。 九孔石决明 淮小麦 清阿胶 细生地 天冬 茯神 [b]陈[/b] 嗔怒微厥。肝阳升举。宜益胃阴以制伏。(怒) 人参(冷冲) 麦冬 茯神 鲜莲子 竹叶心 生甘草 微温服 [b]叶[/b](氏) 脉右大。热升风动。郁冒为厥。宗陈无择羚羊角散方。(奇脉虚风阳动) 羚羊角 小生地 元参 丹参 连翘 黑豆皮 [b]又[/b] 厥后惊惕汗泄。阳风无制。都缘阴枯不主恋阳。议用六味益阴和阳。炒六味去山药加人参秋石。 [b]又[/b] 渴不欲饮。阴不上乘。况寐醒神识不静。易惊汗出。法当敛补。 人参 萸肉炭 熟地 五味 茯神 远志 [b]又[/b] 半月经水两至。痛自下焦冲突而厥。病由阴维冲任。盖八脉所司也。此养营仅到中宫。所以无效。 苁蓉 鹿角霜 当归 柏子霜 桂枝木 茯苓 [b]又[/b] 前法已中病情。须从奇经治义。照前方去桂枝木加鹿角胶。 [b]又[/b] 病去八九。仅以温补下元为法。不必穷治。 淡苁蓉 炒杞子 当归 柏子仁 茯苓 小茴香 [b]陶[/b](氏) 脉数。厥止。热在营中。(心营热) 犀角 元参 丹皮 连翘心 胆星 橘红 [b]王[/b] 口鼻触入异气。胃伤呕吐。土衰则木克。肝风内横。三虫扰动为痛。从蛔厥论治。(蛔厥呕吐) 川椒 干姜 桂枝木 川楝子 人参 川连 乌梅 生白芍 [b]黄[/b](二十) 据述十一年前夏秋间。多用井水盐梅。因此昏厥。以后三五日一发。病愈虽醒。日瘦日减。 间有语言不自接续。想其至理。水盐梅酸。大泄肝肾脏阴。厥者。阳气逆乱。冒神愦愦。势成沉痼。非痫厥门治痰治火清窍者。是脏阴受病。脏主乎藏蓄。医偏搜逐劫烁。凡阴涸欲绝。譬诸油尽。灯焰忽明忽昏。扑然息矣。先圣先贤从无成法。未敢凑药欺人。(阴涸欲绝)常用人乳一杯。 [b]某[/b] 脉左动如数。右小濡弱。病起嗔怒。即寒热汗出心悸。继而神魂自觉散越。夫肝脏藏魂。因怒则诸阳皆动。所见病源。无非阳动变化内风而为厥。故凡属厥症。多隶厥阴肝病。考内经治肝。不外辛以理用。酸以治体。甘以缓急。今精彩散失。镇固收摄。犹虑弗及。而方书泄肝平肝抑肝方法尽多。至于补法。多以子母相生为治。此病全以肝肾下焦主法为正。所服医药。 并无师古之方。未识何见。 阿胶(一钱半) 鸡子黄(一枚) 人参(一钱) 生地(三钱) 金箔(五片) [b]某[/b] 冷自足上贯于心。初起周身麻木。今则口鼻皆有冷气。病起惊恐。内伤肝肾为厥。冲脉隶于肝肾。二脏失藏。冲气沸乱。其脉由至阴而上。故多冷耳。(肝肾虚冲气逆) 淡苁蓉 熟地炭 五味子 紫石英 茯苓 牛膝 [b]汪[/b] 胃阳伤残。浊气上攻。将为痛厥。当治阳明之阳。(痛厥) 吴茱萸 姜汁 半夏 茯苓 粳米 [b]又[/b] 照前方去吴萸加广皮。 [b]某[/b] 热甚而厥。其热邪必在阴分。古称热深厥深。病中遗泄。阴伤邪陷。发表攻里。断难施用。和正托邪。是为正法。(疟厥) 草果 知母 人参 半夏 姜汁 乌梅厥者。从下逆上之病也。痉者。明其风强之状也。所以二字每每并言。原与伤寒门所载者有间。想是症总。由气血日偏。阴阳一并而成。譬如风雷之猛烈。郁极而发也。若发而渐复者。犹可转危为安。若发而转逆者。必至直拔根 乃已。斯存亡之机。在乎命脏之盈亏耳。考方书之名目不一。致病之因由亦繁。大抵可吐者。如痰食填塞于胸中。用瓜蒂散之类。及烧盐探引方法。可清可折者。如厥阳壮火升逆而莫制。用玉女煎。及宣明龙荟丸法。可开可降者如气厥。薄厥。而形气暴绝。有五磨饮子。及蒲黄酒法。秽浊蒙神。而昏乱无知。有牛黄至宝。及苏合香丸之两法。飞尸卒厥。先宜酒醴以引导。并可按穴而施针法及灸法。若从虚而论者。如内夺而厥。则为喑痱。有地黄饮子之通摄下焦法。烦劳阳张。令人煎厥有人参固本。加入金箔方诸水。为壮水制火法。血厥而阳腾络沸。参乎从阴从阳法。色厥而精脱于下。急与大剂挽元法。肾厥宗许学士之椒附以通阳。蛔厥有仲景之安蛔法。阳极用救阴峻剂。阴极有扶阳方法。种种规模已为全备。及参案中。先生于是症独重在肝。盖肝者。将军之官。善干他脏者也。要知肝气一逆。则诸气皆逆。气逆则痰生。遂火沸风旋神迷魂荡。无所不至矣。若犯于上者。不免凌金烁液。有门冬汤。及琼玉膏之补金柔制法。若犯于中。而为呕为胀者。用六君去术。加木瓜姜芍之类。及附子粳米汤加人参。为补胃凝肝法。若震及心脾。而为悸为消者。用甘麦大枣汤。合龙蛎之属。为缓急重镇法。若挟少阳之威而乘巅摇络者。用羚羊钩藤元参连翘之剂。为熄风清络法。若本脏自病。而体用失和者。以椒梅桂芍之类。为益体宣用法。若因母脏之虚。而扰及子脏之位者。用三才配合龟甲磁朱。及复脉减辛味。复入鸡黄之属。为安摄其子母法。至于痿厥之治。尤觉神奇。取血肉介类。改汤为膏。谓其力味重实。填隙止厥最速。此岂非补前人之未备。开后学之法门者乎。参是案者。幸毋忽诸。(邵新甫) [b]徐评[/b] 案中所载甚杂。或有痫症。或有痉症。或有怔忡症。或有火郁症。或有惊恐症。或有痰迷症。皆谓之厥。此编书者之过也。至于当用人参。则厥症十不得一者。乃居其三四。恐留邪之害。必有受之者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