补虚

[b]〔薛〕[/b] 一童子,腋下患痈不敛,脓清,脉大,倦怠懒食,少寐,自汗口干,以内补黄汤,及豆豉饼灸之两月而愈,凡疮脓溃而清,或疮口不合,或聚肿不赤,肌寒肉冷,自汗色脱者,皆气血俱虚也,非补不可。一男子,腰患毒,脓熟不溃,针之脓大泄反加烦躁,以圣愈汤四剂而宁,更以人参养荣汤,加麦门冬、五味子,两月而愈。此人后患湿气遂为痼疾。凡疮脓血去多,疮口虽合,尤当补益。务使气血平复,否则更患他证,必难治疗,慎之。一妇人,患臂痈,疮口紫陷,脓清不敛,彼以为毒未尽,欲服攻毒之剂,予谓∶疮疡之证,肿起坚硬,脓稠者实也,肿下软慢,脓稀者虚也,遂用附子饼灸之,及饮十全大补汤百剂,始愈。一妇人,患附骨痈,久而不敛,致腿细短软,脉来迟缓,以十全大补汤加牛膝、杜仲及附子饼,灸之两月余而愈。凡脓溃之后,脉涩迟缓者易愈,以其有胃气故也,脉来细而沉,时直者,里虚而欲变证也,若烦痛尚未痊也,洪滑粗散者难疗。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。一男子,腰中患此,发而不溃;其气血止能发起,不能培养为脓也,投大补药数剂而溃,又数剂脓出尚清,乃服参 归术膏斤余,脓少稠;数斤脓渐稠,肌肉顿生。大凡痈疽藉气血为主,若患而不起,或溃而不腐,或不收敛及脓少或清,皆气血之虚也,宜大补之,最忌攻伐之剂。亦有脓反多者,乃气血虚而不能禁止也;若溃后发热作渴,脉大而脓愈多,属真气虚而邪气实也,俱不治。常见气血充实之人,患疮皆肿高色赤,易腐溃而脓且稠,又易于收敛。怯弱之人,多不起发不腐溃,及难于收敛,若不审察而妄投攻剂,虚虚之祸不免矣。及患后当调养,若瘰 、流注之证,尤当补益,否则更患他证,必难措置,慎之。一上舍,年逾四十,因怒胁内作痛不止。数日后,外结一块,三寸许,漫肿色不赤,按之微痛,予谓∶怒气伤肝,致血伤气郁为患,以小柴胡汤对四物,倍用芎归、黄 、贝母、肉桂治之。彼谓∶丹溪云,肿疡内外皆壅,宜托里表散为主。又云,凡疮未破,毒攻脏腑,一毫热药断不可用。况此证为气血凝滞,乃服流气饮愈虚,始信而复求治。视之虚证并臻,诊之胃气更虚,彼欲服予前药。予谓∶急者先治,遂以四君子汤加酒炒芍药、炮干姜,四剂少得;更加当归又四剂,胃气渐醒,乃去干姜,又加黄 、肉桂、芎归数剂,疮色少赤,并微作痛,又二十余剂而脓成,针之却与十全大补汤,喜其谨疾,又两月余而瘳。夫气血凝滞,多因营卫之气弱,不能运散,岂可复用流气饮以益其虚,况各经气血多寡不同,心包络、膀胱、小肠,肝经多血少气,三焦、胆、肾、心、脾、肺少血多气。然前证正属胆经少血之脏,人年四十以上,阴血日衰,且脉证俱属不足,肿疡内外皆壅,宜托里表散为主,乃补气血药而加之以行散之剂,非专攻之谓也。若肿 痛甚烦躁脉大,辛热之剂,不但肿疡不可用,虽溃疡亦不可用也。 凡患者须分经络气血,地部远近,年岁老幼,禀气虚实,及七情所感,时令所宜而治之。常见以流气、十宣二药,概治结肿之证,以致取败者多矣。 [b]〔赵〕[/b] 无锡华氏,年六十,患背疮溃发,大如旋盘而色赤,想是平日多服金石药毒发所致,问之果然。因令侵晨饮羊血三五升,始用退热解毒、生气血之剂, 以生肌膏,半月后肌生脓少,予因归,令服此药百余帖,方可安全。一月后,复来招往视,其疮皮肉已坚浓如常,但食少无力,因问前日之药服几何?曰∶疮将平,遂止不服,脉之沉微甚,因知其气血,止可供给疮平而已,于真气则已竭,不可治,即古人所谓死于疮结痂之后,果不出半月而死,不独此脓出后之虚,若因虚而发痈疽者亦然,若以常法攻之,则气血不胜药力之散而愈虚,邪得以乘机入内,多成不救。 [b]加味十全汤[/b] 治痈疽溃后,补气血,进饮食。 黄 (蒸) 地黄(蒸) 当归 川芎 人参 茯苓 芍药(炒) 白术 陈皮(各一两) 粉草(炙)桂心 五味子(各半两) 乌药(七钱) 上 咀。每服一两,用水一碗,生姜五片,枣二枚,同煎,分作二服,留渣晒干为末,服之。丹溪云∶加味十全汤,须看年之老壮,资之强弱,症之缓急,时之寒热,加减用之。 丹溪云∶加味十全汤治痈疽后,补气血,进饮食,实为切要。盖脓血出多,阴阳两虚,非此药何以回生起死,惜其不分经络,不载时令,又在识者触类而长之。今之外科,于疮疡肿平痛宽,遂以为安,漫不加省,往往于结痂后,两三月或半年,虚证乃见,医者不察,病者不悟,无补接调养之功,因而转成他病者,惜哉。予治一士夫,因脚弱求诊,两手俱浮洪稍鼓,饮食如常,惟言问不答,肌上起白屑如麸片,时在冬月,予作极虚处治。 询其弟,乃知半年前,曾于臂、背、腿三处,自夏至秋冬,节次生疽,率用五香连翘汤、十宣散与之,今结痂久矣。予为作参 白术当归膏,以二陈汤化饮之,三日后尽药一斤,白屑没者大半,病者自喜呼吸有力,补药应效以渐,而病家反怨药不速应,自作风病论治,炼青礞石二钱半,以青州白丸子作料,煎饮子顿服之,予谏之不听,因而不救书以为警云。 [b]补中益气汤[/b] 治疮疡之人,元气不足,四肢倦怠,口干发热,饮食无味,或饮食失节,或劳倦身热,脉洪大而无力,或头痛或恶寒自汗,或气高而喘,身热而烦。 黄 (炙,一钱五分) 甘草(炙) 人参 当归(酒拌) 白术(炒,各一钱) 升麻 柴胡 陈皮(各三分) 作一剂。水二盅,姜三片,枣二枚,煎一盅,空心服。 [b]人参养荣汤[/b] 治溃疡发热或恶寒,或四肢倦怠,肌肉消瘦,面色痿黄,吸吸短气,饮食无味,不能收敛,或气血原不足,不能收敛,若大疮愈后,多服之,不变他病。 白芍药(一钱半) 人参 陈皮 黄 (蜜炙) 桂心 当归(酒拌) 白术 甘草(炙,各一钱)熟地黄(酒拌) 五味子(炒,杵) 茯苓(各七分半) 远志(去心,炒,五分) 作一剂,水二盅,姜三片,枣一枚。煎八分,食前服。 [b]四君子汤[/b] 治脾胃虚弱,或因克伐,肿痛不散,溃敛不能,宜用此以补脾胃,诸症自愈。若误用攻毒,七恶随至,脾胃虚弱,饮食少思,或食而难化,或欲作呕,或大便不实,若脾胃气虚,疮口出血,吐血便血,尤宜用之,盖气能摄血故也。凡气血俱虚之证,宜于前汤,但加当归,脾胃既旺,饮食自进,阴血自生。若用四物沉阴之剂,脾胃复伤,诸症蜂起。若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,必用八味丸,以补土母。 人参 茯苓 白术(各二钱) 甘草(炙,一钱) 上姜枣,水煎服。 [b]六君子汤[/b] 治脾胃虚弱,或寒凉克伐,肿痛不消,或不溃敛,宜服此汤以壮营气,诸症自愈。即前方加陈皮半夏。 [b]异功散[/b] 治脾胃虚弱,饮食少思。即四君子汤加陈皮。 [b]四物汤[/b] 治血虚发热,或因失血,或因克伐,或因溃后致晡热内热,烦躁不安,皆宜服之。经云∶血生于脾,若脾虚不能生血者,宜用四君子汤加当归、酒炒白术,以补脾。 熟地黄 当归(各三钱) 芍药(二钱) 川芎(一钱五分) 上水煎服。 [b]八珍汤[/b] 调和荣卫,顺理阴阳,滋养血气,进美饮食,退虚热,此气血虚之大药也。 当归(酒拌) 川芎 芍药(炒) 熟地黄(酒拌) 人参 白术(炒) 茯苓(各一钱) 甘草(炒,五分) 作一剂。水二盅,姜三片,枣二枚,煎八分。食前服。 [b]十全大补汤[/b] 治溃疡发热,或恶寒,或作痛,或脓多或清,或自汗盗汗及流注、瘰、便毒,久不作脓,或脓成不溃,溃而不敛。若血气不足之人,结肿未成脓者,宜加枳壳、香附、连翘,服之自消。 人参 肉桂 地黄(酒洗,蒸焙) 川芎 白芍药(炒) 茯苓 白术(炒) 黄 (盐水拌炒) 当归(酒拌,各一钱) 甘草(炙,五分) 作一剂。用水二盅,姜枣煎服。 [b]归脾汤[/b] 治忧思伤脾,血虚发热,食少体倦,或脾不能摄血以致妄行吐下。或健忘怔忡,惊悸少寐。或心脾作痛,自汗盗汗。或肢体肿痛,大便不调。或妇人经候不准,晡热内热。或唇疮流注等症,不能消散溃敛。 白术 白茯苓 黄 (炒) 当归 龙眼肉远志肉 酸枣仁(炒,各一钱) 木香(五分) 甘草(炙,三分) 人参(一钱) 上姜枣,水煎服。 [b]黄 人参汤[/b] 治诸疮破后,食少无睡,及有虚热秽气所触者。 黄 (二钱) 人参 白术 麦门冬 苍术 陈皮 升麻 五味子 当归身 甘草(各一钱) 黄柏(炒,四分) 炒曲(五分) 上作一服,水二盅,煎至一盅,食远服。 [b]托里当归汤[/b] 治溃疡气血俱虚,疮口不敛。或晡热内热,寒热往来。或妇人诸疮,经候不调,小便频数,大便不实等症。 当归 黄 人参 熟地黄 川芎 芍药(各一钱) 柴胡 甘草(各五分) 上水煎服。 [b]内补黄 汤[/b](见痈疽兼症,痛条。) [b]人参散[/b] 治痈疽,内虚不足。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枸杞子(各一两) 熟地黄 黄 (锉,各二两) 桂心 白芍药 当归(微炒) 甘草(炙,各半两) 上锉碎。每服四钱,水一中盏,入生姜半分,枣三枚,煎至六分,去滓,不拘时温服。 [b]麦门冬汤[/b] 治痈疽溃后,脓水不绝。 麦门冬(去心) 黄 (锉) 五味子(炒) 白茯苓(去黑皮) 人参(去芦) 官桂(去粗皮)当归(切,焙) 远志(去心) 芎 (各一两) 甘草(炙,七钱半) 上 咀。每服五钱,水一盏半,入生姜半分,擘碎,大枣二枚,擘破,同煎至一盏,去滓,空心温服。 [b]护壁都尉[/b] 治诸发已溃,去旧生新,老人气血虚弱,宜补之。此溃后服至愈而止。 防风(去芦) 浓朴(去粗皮,姜汁炒) 苦梗 白芷 黄 (炙,各半两) 川芎 甘草 柳桂当归(各三钱) 人参(二钱) 上为末。每服二钱,空心,温盐、酒调服。至疮口合后更服为佳。不饮酒,木香汤、兼服降气汤,尤妙。 [b]六味丸[/b](一名六味地黄丸) 此壮水之剂。夫人之生,以肾为主,凡病皆由肾虚而致,此方乃天一生水之剂,无有不可用者,世所罕知。若肾虚发热作渴,小便淋秘,痰气壅盛,咳嗽吐血,头目眩晕,小便短少,眼花耳聋,咽喉燥痛,口舌疮裂,齿不坚固,腰腿痿软,五脏齐损,肝经不足之症,尤当用之,水能生木故也。若肾虚发热,自汗盗汗,诸血失血,失喑水泛为痰之圣药,血虚发热之神剂也。 熟地黄(生者,自制,八两) 山茱萸肉 山药(各四两) 白茯苓 牡丹皮 泽泻(各三两) 上地黄杵膏,余为末,蜜和丸桐子大。每服七八十丸,滚汤下。 [b]八味丸[/b]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,以致脾土虚寒而患流注、鹤膝等症,不能消溃收敛,或饮食少思,或食而不化,脐腹疼痛,夜多漩溺,即前方加肉桂、附子各一两。经云∶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。即此方也。 加减八味丸 治症同前。即六味丸加肉桂、五味子各一两。 [b]东垣痈疽用药加减法[/b]∶如发背疔肿,脓溃前后,虚而头痛者,托里药内加五味子。恍惚不宁,加人参、茯神。虚而发热者,加地黄,栝蒌根。潮热者,加柴胡、地骨皮。渴不止者,加知母、赤小豆。虚烦者,加枸杞、天门冬。自利者,加浓朴。脓多者,加当归、川芎。痛甚者,加芍药、乳香。肌肉迟生者,加白蔹、官桂。有风邪者,加独活、防风。心惊悸者,加丹砂。口目 动者,加羌活、细辛。呕逆者,加丁香。藿叶。痰多者,加半夏、陈皮。